收藏列表
(0)
还没有人收藏过本帖~
今天是公立8月19日,农历闰6月27日。今日出伏,长达30天的三伏天正式画上句号。
这意味着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已然结束,凉爽金秋即将拉开帷幕。不过,从出伏到秋分(9月23日)的这一个多月,气候多变,是养生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出伏后,通常有“三防”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防“秋老虎咬人”。
“秋老虎”指的是出伏后短期回热,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其持续时间从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 ,期间整体气温较高,天气比较闷热。
其次要防“秋燥”伤人。
随着出伏后天气逐渐干燥,人们常常会出现皮肤干燥、鼻咽干燥、咳嗽等“秋燥”症状。
最后要防“秋乏”扰人。
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人的身体到了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很容易产生疲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为了平稳度过这一时期,以下这些养生要点一定要牢记。
1、饮食上,要吃得润一点。这个时节,饮食重点在于润,可以多吃如百合、蜂蜜、梨、银耳、牛奶等润燥的食物;多摄入维生素含量高的新鲜蔬果,像西红柿、芹菜、萝卜等。建议尽量少吃或不吃燥热、油炸、肥腻的食物,冰镇西瓜、冰激凌等也最好减少食用。
2、心情调节也很重要,要保持心情好一点。出伏之后,自然环境开始萧条、干燥,人的心情也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进行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中老年人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想要改善情绪,调节肝功能,不妨试试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3、喝水方面,要做到喝水多一点。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最好都能喝一杯。此外,还可以多喝点茶,像荷叶茶、玫瑰花茶等。晚上喝蜂蜜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肠道不畅等症状。
4、睡眠上,要睡得早一点。俗话说“春困秋乏”,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这是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专家建议,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同时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
5、穿衣要穿得暖一点。出伏后这段时间,昼夜温差变大,要注意早晚防寒,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老年朋友。建议不要在满身大汗后立即冲凉,如果晚上不是很热,也建议不要开空调睡觉。
6、日常起居要通风勤一点。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会在媒介物上繁殖。要注意勤通风,可以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床单等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多晾一晾,注意保持一定间隔。
出伏是季节更替的重要节点,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才能健康入秋,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愿大家都能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