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游平海古城,也能给人这样的感觉。到过了这里,也就了解了岭南文化。又或者说,想了解岭南文化,最好的去处就是平海古城。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平海古城,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东海村,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最初的用途是军事防御。元末明初,盗寇猖獗,民不聊生。明太祖平定天下后,行长久之治,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安邦抚民,保一方水土平安。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古城城墙周长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各种军事设施相互响应,古城建成后,立即使匪患四起之地转身一变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镇海关隘。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又在平海城前沿相继建筑了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等,古城变成为壁垒森严的“镇海关”,扼守海疆要塞,辐射辽阔的岭南大地,给予百姓安居乐业享太平。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清代在对古城加固的同时,还对古城原有建筑设施修葺一新。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对古城全面进行了修葺。其目的则不再是用于军事防御,而是为了保存文化。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接力修葺,古城的原貌得以保存。

      古城1991年2月成为广东省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并向社会公布。古城现在是广东省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5A级旅游景区。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城内有惠东现存最早的石桥,位于惠东县平海镇六乡村石桥头村村口、建于清朝,4桥墩5孔眼。石桥桥面宽1.4米,长约30米。石桥数十米处有一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正月十日立的石碑,碑文依稀可辨:“昔明朝上古先人,建造桥梁五度,今经年深久远,惨遭洪水伤颓,沙压桥梁,路坎成坑。为方便村民进出,村中贤达出面筹集资金,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住之桥”。石碑记载了石桥的年岁,也昭示着石桥的“行由品”,石碑的背后铭刻了建桥捐资者的姓名及捐资额。

      石桥历经230多年风雨的侵蚀,除河中一个桥墩部分坍塌外,其余桥墩及桥身均完好无损。可见建造者的精益求精。

      古城还保留了古十字古街原貌,即”十字古街”。一排排、一座座,展示着古代民居的风貌。和谐共生,互依互助。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古城建筑无不表达和沉淀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就此,古城便不愧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走进这座岭南文化的“活化石”里,你还会发现它蕴藏的文化里,不但有岭南文化的威武不屈,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也有萦绕在古城乡亲彼此之间的沁人心脾的脉脉温情。既有古城人民自强不息的创造,也有古城人民对大自然的无比尊重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宣誓。

      城内有七口古井,按照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依次命名。七星井深约8米,均用规格石块砌成,十分坚固。井径全是圆形,井台有方有圆。七口水井水质随气候变化,雨季水淡,冬旱水咸,轮换交替,保证城里人一年四季喝到好水。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七星井不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风貌,也体现出了古城人民的生活智慧。这一文化的影响特别长远和深刻,城内富有神话色彩的“师泉”古井就是明证。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风起乘风东渡收复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驻军发现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闻讯立即下命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也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现位于平海村天后宫。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除了古城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外,古城传承至今的人文同样体现出岭南文化独特的品质。比如平海古城的独特语言。

      人们把平海话称“军声”。它是一种以北方语平海古城音为基础,融进了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的汇合体,对多种方言能运用自如,对答如流。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汇纳功能。这一功能的直接好处就是“晓得平海话,走遍通天下”。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至于古城创造的文艺,更是琳琅满目,赏心悦目。诞生于古城的鲤鱼追春、蛟龙出海、五凤朝阳、喜庆丰收、出水芙蓉、八仙过海、水淹金山、醒狮、金龙表演等朵朵艺术奇葩,给予生活全方位的渲染和教化,看一次听一回就让人无法忘却。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于是,在平海古城,你总是能随处可见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见到也不会像这里这般普遍的社会安详、人的安详大气象。

      在平海古城,上空总会飘荡着丝丝青云直上的烟云,空气中随处都弥漫着焚香的熏馨,一路可见形形色色的各姓氏各宗族的祠堂,香火正旺。

      走过烟雾缭绕,烛光摇曳的神庙,吸引你目光的不但有庄重佛像,还有慈眉鹤发的耄耋老者。老者端坐在祭凳上念念有词地诵着经,身旁塑料编制的提篮里放置着香和蜡烛,显然是来烧香拜佛的。你走到他们身后咫尺处,他们也全然不觉。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于是,你仿佛读懂了什么是信仰,也看到了信仰的功能。它让人一生到老心无杂念,活出内涵,活出慈祥。

      一瞥之间,你就明白了信仰不是挂在嘴边说的口头禅,信仰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和定力。真正有信仰的人,只要见一面,你就会忘不掉,也只要打个照面,你就会打心底里对他(她)肃然起敬。

      人是要有点信仰的。无论你信马列,还是信仰释儒道,还是信神,都行。因为,人不能没有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必须是真信仰,而不是“伪信仰”“假信徒”。时下,最让人看不起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伪信徒”“假共产党员”,他们嘴里喊的比谁都好,调子比谁都高。看上去道貌岸然,肚子里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一肚子的坏水。这种人,我们要警惕和甄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一趟平海古城,真的能够收获“方法论”——如何识别人有没有信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座城。文化由人创造,目的也是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平海古城这方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值得你走近,值得你品读,也值得广泛传颂。

      游记——平海古城,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 0
    • 0
    • 0
    • 206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