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发端,曾经的蛮荒之地岭南(核心地区为今日的广东省),经过百多年的华丽转身,成为影响中国的重要地区,现如今则是在经济上发挥着引擎作用,曾经流行过一句话,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此时的广东依然是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热土,也是源于此,笔者自求学以来便留在了广东。近代史上的广东名人辈出,在军政界和思想界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往远点看则鲜有名人出现,人们所知晓的岭南名人多出自近代,而古代岭南名人,世人大概率只会对唐玄宗时期的张九龄略有耳闻。人们知晓张九龄,大概率源于品读他的诗作,素有贤相美誉的张九龄,被后世誉为岭南第一人,亦是盛唐时代以五言诗著称的诗人文学家,其五言律诗代表作《望月怀远》传诵较广,尤其令笔者颇感惊奇的,竟然在广州幼儿园的课本上发现有他的这首名作。为了响应建立文化自信的号召,塑造文化品牌,张九龄的出生地广东韶关,特地在北江河畔的回龙山上,仿照唐代风格建有大型的亭台楼阁,命名为“张九龄纪念公园”以示纪念。
据说张九龄系西汉名士张良的后代,张良是襄助汉高帝刘邦争夺天下的主要谋臣,俗语“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便是赞扬以足智多谋而著称的他而成。提及这些名人的先祖亦是名人的趣事,联想到2021年苏姓田径运动员因在国际赛事取得傲人成绩后而前往蜀地祭祖的头条新闻,名气袭身时便要往远追溯最为有名气的祖先,于是追溯到宋朝词人苏轼身上。世人一旦成名,或许总要慎终追远,追溯下有名气的先祖是谁。二十年前,老家的村里修族谱,近些年听说又要修族谱,看到这些世家大族的名人子孙关系,似乎也明白了修族谱的意义,或许是为了方便成名的后人寻找名人先祖,好让当世的名人以哪位名人先祖为傲。
唐诗界,张九龄并不是突出,然而经过他人的点拨,才猛然发现张九龄除去传诵度较广的《望月怀远》之外,另有多首作品值得欣赏,尤其是他的组诗《感遇》十二首,尤其以第一首写作的最佳,品读完它的这首作品后,瞬间对张九龄的喜感增加。张九龄在史上的评价较为积极,据记载他有胆识,刚正不阿,秉公守则、举贤任能,一度深受玄宗的信任而位居宰辅,这是正面的看法,不过是人就会有私心,说他不徇私枉法或趋炎附势只是相对而言,首先张九龄也依附过同为宰辅名臣张说而迅速升迁,再者他也因举荐的监察御史不称职犯事而遭贬谪。贬谪无疑是令人郁闷的事情,从宰相高位跌落至地方长史,自是心境低迷,事业不顺诗意顺,贬谪期间的张九龄创作的感遇组诗,和同时代的诗人陈子昂一般,也是因为境遇低迷而以感遇为题创作组诗,他们两人的感遇高达50多首,然而就笔者看来,张九龄的《感遇》诗值得推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首联“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采用互文写作手法,即春天的兰叶,秋天的桂花,它们的叶子繁茂、花儿皎洁。接下来颔联承接首联,用“欣欣此生意”对兰桂的姿态加以总结,用“自尔为佳节”加以歌颂它们,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紧接着说欣欣向荣,表达出作者怀有一种美好的品性节操。前四句描写植物兰桂,未提及到人,而颈联“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笔锋一转,引出栖息在林中的隐士,闻到了兰、桂的芳香,沁人心脾的花香入鼻后,自是心情愉悦,也即是说兰桂芳香的品性触动了隐士。尾联“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语双关,表意说草木有其自然的品质,寓意作者有自己的志节情操,这里的“美人”应该代指君王,诗人屈原曾用美人比喻成君王,表达出作者坚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孤芳自赏的品质,不再奢求重新得到君王的赏识,当然实际情况是,被君王抛到地方任职而郁闷,故而反语诉说。
张九龄创作感遇组诗时,刚从朝廷要职跌落为地方长史,可见这首诗的蕴意是诠释他的“本心”,即作者洁身自好,坚守兰叶葳蕤、桂华皎洁般的高尚情操,从作者身处高位却因政敌的谗言而遭遇左迁的经历来看,这首诗契合以诗言志的功能要求,像是向君王表明心迹一般,是希望唐明皇审视他忠诚且热爱大唐王朝的本心。对任何士大夫来讲,跻身宰辅或者出将入相是人生最高成就的象征,从相国之位跌落至远离庙堂的地方,张九龄定是郁闷不已,因此才反语写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实则是内心期许皇帝调他回朝继续效力。其诗题感遇,字面意思是指感恩遇见,想必这组诗的意图也是在表达重新获得朝廷的征调重用,组诗的第七首写到“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也是以植物之名抒发境遇的感怀,具有同样表达感恩遇见的意图,意指桃李不言的兰桂本心重获美人折。
“感遇”原是古诗题,犹如宋词牌名元曲名一般,借物寓意心有所感,多是对自己境遇抒发感慨的,可想而知,以此为题创作诗,基本上都是处于人生境遇低谷期,念天地之悠悠的陈子昂如此,何求美人折的张九龄亦是。咸心为感,即心完全被触动,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意识及情绪上起反应,或者说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变化,遇是相逢或机会等意,故感遇之意是指在恰逢某事或时机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即遭遇了什么而引起的心理感受,文人墨客常会在此等情形下创作诗篇,而赏析他们作品时,常会评价其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所感想几乎是所有文人墨客写作的源头,因此感怀诗常见,但以“感”为题的佳作却不多,晚唐诗人曹松见识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发出感叹而创作的《己亥岁感事》,宋代大儒朱熹因读书时灵感突现而创作《读书有感》,是与张九龄感遇诗一样值得品读的因“感”而作的诗。
曹松,晚唐时期的小众诗人,是与罗隐同时代的士族子弟,人生际遇和罗隐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多年应举不中,幸运的是年过古稀的曹松,才最终得以高中进士,与长篇小说里的范进中举有的一比,不幸的是,终生想要入仕途的曹松为官两年便与世长辞了。科举千百年来,能登进士榜,注定是不平凡的经历,毕竟未能登榜的落第士子是及第的无数倍,唐末的黄巢,清朝时期的洪秀全,无疑是落榜生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撼动朝廷统治根基的起义运动。能让后世民众记住的历史人物,大致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像曹松一样有震古烁今的诗句篇章存世,二是如黄巢一般成就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尽管我们的历史大多只记载帝王将相,倘若无以上两类情况,一般是不会被后世铭记的,不计其数的帝王将相只能在史册上留有名字而已。黄巢起义期间,李唐官军对起义军展开了残酷的镇压,为了庆祝官军的胜利,李唐朝廷对镇压起义军有功的将领大肆封赏,年过半百的曹松获悉后,感慨万分,于是创作出他传世的名作《己亥岁感事》。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前两句“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是叙述国家处于战争时的悲惨境况,大片的水域江山都陷入战争中,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得安宁,和平盛世时期的我们,可通过一些影像资料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及对百姓的伤害。后两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是反映了战争后的残酷现实,古代战争多以斩首记录功劳,因此屠戮是战争胜利者常见的操作,造成老百姓颠沛流离,数万军民抛尸荒野,在这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作为镇压起义的藩镇节度使还可封侯。这首诗妙笔是尾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意在成就一位将帅,却要搭上成千上万的将士性命,曹松获悉封侯的节度使在镇压黄巢起义时,功在残酷镇压起义军,大肆屠戮军民,令曹松甚是愤慨,令人发指的战争屠戮行为成为封侯之事,将残酷的现实和百姓的苦难诠释的淋漓尽致。此诗另有精彩之处是尾句骨字,它出现在诗句中多是悲惨的画面,犹如杜甫感慨时说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裕人家酒肉可以放到臭气熏天,而穷苦百姓却饿死成路边骨,曹松的这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亦有相似的意境。这首诗的尾两句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深刻的揭示了社会残酷现实,掷地有声的批判统治者在万千军民成白骨的惨剧中还可畅享封侯乐事。
文人墨客将江山一词写入文学作品中时,多是抒发感慨的,其本义为河湖海和山丘岭谷的合称,原本都是一个具象的用语,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则是完完全全的一个抽象概念,用来借指国家政权或国家的疆域,还可以指国家疆域内旖旎的风光,舞文弄墨的诗人描写江山,无非是为了强化感慨之功效,犹如李煜词中的无限江山,苏轼怀古词作中的江山如画,曹松说泽国江山入战图亦是如此。江山表示国家政权或疆域时,有“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说法,意思是守住国家社稷比组建更难,古典中国王朝更迭、治乱循环不断的历史告诉我们,实际上应该是“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守江山难,要理解成要保证王朝统治和社稷稳定长久下去,是非常困难的,曹松诗句中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从侧面来看也是李唐朝廷守江山艰难的表现,因为封侯的这些将领有可能调转枪头指向李唐王朝,李唐朝廷的灭亡验证了这点,苟延残喘的李唐王朝为了尽快结束战乱,接受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的投降,殊不知尾大不掉的朱温逐渐壮大,乃至最后结束了李唐。
张九龄因自己贬官的遭遇有感而发,曹松因深刻同情老百姓的遭遇有感而发,皆是为人的遭遇有所感怀,文人墨客触感而发也多半因人的遭遇,宋代的大儒朱熹却因读书有感而发,是有“感”诗中的另类。朱熹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赵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核心,近现代来看,朱熹的理学思想有争议之处,有人批评他们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他的思想理念是否落后不得而知,不过在八百多年前,他的思想是备受认可的。从儒家学者的角度去看,他是思想界的集大成者,还是颇受认可的教育学家,曾为皇帝讲学,逝世后单谥号文,世称朱文公,素有“朱子”之称,而“子”是春秋时称呼先哲的叫法。朱熹作为文学家时,亦有脍炙人口的诗作,《观书有感》便是其一,从他的这首诗看出,符合他思想家的气质,从读书中寻得人生哲理,而且这首诗的经典名句值得人们有所思考。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诗题来看,这首诗共有两首,是作者谈读书的体会,意在讲道理发表议论或看法,诗的宗旨是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也是思想家常规的操作,捕捉形象进而深入浅出的叙述哲理。诗大意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子像一面镜子呈现在眼前,天空的色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镜子里来回移动,要问池水为何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它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过来。作者看到池子的水面洁净如镜子般,然后思考这水如何能保持清澈,倒影着徘徊移动的天空及云彩,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写作手法,池子水面如镜是因池塘有清澈的水源,通俗一点就是说源头干净,池塘自会水清。朱熹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很浅显的道理,只不过他用观书引发触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质上就是古语“源洁则流清”之意,也就是要保持水流清洁,要从源头上保证水流是清洁的。朱熹的这首诗备受赞誉,被称为源头活水诗,也是传诵甚广借物明道讲理的诗,后来这首诗常用于教导人们,要保持洁净的核心要从源头抓起,也即抓住问题的本质,尤其是要求人们认识或处理问题时切勿本末倒置。
一般的有感诗,多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朱熹充分发挥其思想家的底色,感出来的是道理,而非内胸襟,这也是思想家身份的朱熹与其他文人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三位文人的感诗佳作,可以明白,有感而发的内容是根据自己境遇和所处位置决定的,倾心仕途的张九龄因贬谪而有感,同情底层百姓的曹松因有愤慨而感,研究思想的朱熹另辟蹊径,从观书中得到启迪而发出感想。有感而发是人之常情,并非这些文人墨客的专享,犹如很多人心境低迷时在社交朋友圈发感慨之辞,欣赏到靓丽风景时分享好心情一般,这几首感诗素有名气且甚感值得分享,故牵强的将他们汇总于此以飨喜欢诗词的朋友,领略下唐宋时期骚客们的感诗几何。
上面提及张九龄为世家子弟,其实曹松大概率也是,思想家朱熹更是,据传曹松的远祖可以追溯及陈思王曹植头上,也即是曹操的偏远后代子孙,其真假勿论,但可以让人们知道,能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任何人,往远追溯的话,老祖宗都是曾经的权贵世家子弟。提及名人世家及其后代子孙,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复旦大学公布的一份历史研究,用于解释当代年轻人晚婚晚育及不婚不育的社会现象,颇有意思也让人很无奈,对此也颇有感慨。复旦大学基于家谱人口数据研究,发现清朝近三百载的繁衍竞争之后,大约只有10%的人能够有自己的嫡系后代,这个无奈的结论曾让人们为之震惊。其实细细想来,其实也属正常,如果从人类长河中去看,极少人才能延续子孙后代,或者说世界上的所有人,其远祖是同一批人,从遗传学来讲,全球人类,本质上全是亲人。提及此历史社会学研究的话,朋友们都开始戏称自己先祖,曾经富甲一时或为任一方,甚至查阅族谱看先祖最高担任过几品的官职,好比前文提及的苏轼后人一般,成名后祭祖,看看哪位祖先最富有名气。
这个研究结论一经媒体广为报道,与中国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延续香火观念形成了巨大鸿沟,古代早婚早育但是高死亡率造成很多人绝嗣,自是容易理解的普遍现象,乃至今日晚婚晚育低死亡率的背景下,依旧很多普通年轻人难以步入婚姻及养育后代,绝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可以想象的是,其实任何社会当中,普通百姓都是富裕家族成员没落而成的,古代世家大族分为世子一脉及支脉,随着代际的传承下去,支脉慢慢沦为远支从而所享有的社会经济资源逐渐摊薄,进而沦为普通家庭乃至成为社会底层,底层再往下几代,享有的资源不足以养育后代时,必然走向绝嗣。只有远祖曾经富甲一方,才有可能存在子孙,这么来解释社会上很多年轻人未能顺利完成婚育的现象,其实挺有科学道理的,即有时候并非底层百姓不想婚育走向绝嗣,而是人类社会属性里面繁衍竞争的必然结果,其实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些历史研究结论,或许与本文的主旨无关,权且当作笔者在行文时,对这项无奈的研究结论抒发下感想,也契合主题。
- 11-12 疾病的挑战
- 11-12 现代的挑战:在变革中寻找自我
- 11-03 《星辰之诗:宇宙深处的独白》(1)
- 11-12 政治的变革:历史与未来的交响
- 11-02 冬日絮语:雪落无声,心有暖阳(19)
- 11-02 墨迹流年:心灵的诗意漫游
- 11-02 冬日絮语:雪落无声,心有暖阳(3)
- 11-12 岁月无声,斯人已逝
- 11-02 《风中的低语:心灵与自然的交响》
- 11-12 科技的未来:虚拟现实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