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我家的芨芨筐子

      说起我家的芨芨筐子,在那个年代柔远街(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我家的芨芨筐子是用南山芨芨草的苔棒子编制而成的,每当深秋时节,就是大量芨芨上市售卖的时候,父亲的老客户就会来推销他们的芨芨,父亲也抽空去柔远集市看一看,看看今年芨芨的质量和价格,多年的经验使他一看一模就能分辨出是南山的芨芨还是西山(甘塘)的芨芨,他经常说南山的芨芨比较细,是实心的,硬气不易折,编出的筐子结实耐用,也好卖,西山的芨芨虽然粗一些白净,但是易折易纰。在钱够的时候,父亲总是能够用合适的价格买下很多芨芨,如果钱不够腊月里还要买一些,总之要买到足够编筐用一年的芨芨,经常是堆到房上,再盖上塑料薄膜。

      编芨芨筐子的手艺,是父亲年轻在买筐子时候从编筐子师傅哪里学来的,早年间父亲做过走乡串户的货郎,从编筐子师傅哪里坉来芨芨筐子,然后走乡串户去买去换,时间久了就想学习编筐子,聪明的父亲很快学会了芨芨筐子的编制手艺。芨芨筐子的编制手艺和程序还是很复杂的,要经过对芨芨的选料、整理、剥皮、泡柔、精选的过程,开始编制先打底、起底、扶邦、编制、收口、整形。尽管程序复杂,但在父亲和母亲的手里都有条不紊的进行,每天都在不断的复制。

      母亲是父亲的好帮手好搭档,母亲经常负责芨芨处理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全家人参与,全家人动手,这也叫集体动手丰衣足食么。芨芨的处理也需要设备,首先是一把大剪刀,然后制作一个去皮的堆子,还要一块质量好的青石板。父亲不知从哪里搞了一块10多厘米厚的大青石板,这个青石板有80-90厘米长,边缘不规则,有50厘米宽,平铺在一米多高的鸡棚子上,旁边是一个土基子砌的一米左右的圆锥体,在它中间镶嵌有小碗口粗的一把芨芨,芨芨根子朝上很尖硬留出3公分左右,这就是倒芨芨皮的堆子。

      芨芨处理的第一步是由父亲完成的,他先根据需要把芨芨的长度确定好,再用哪个大剪刀剪去芨芨稍子多余的部分,我们姊妹们拌(摔)芨芨根子,芨芨根子皮厚抱的紧,拌(摔)一下就松了,剥起皮来容易一些,我们每天有一个人去拌(摔)芨芨根子,用多少拌(摔)多少,我经常是放学回家后先拌(摔)芨芨。拌(摔)后的芨芨由母亲或姐姐在芨芨堆子上来回倒芨芨,这样把芨芨身上的大部分皮就去除了,剩下芨芨节上少量的皮就靠手一根一根去剥,这道工序我们一般在晚上全家人一起干。有时候邻居也过来一边拉家常一边帮忙剥芨芨皮,常常是一剥就是半晚上。剥完皮的芨芨整理好捆起来,平放在地上浇上热水盖上麻袋,捂一晚上就能开始编筐子了。

      父亲编芨芨筐子多年了很熟练,最主要的起底,父亲把芨芨数好根数,根部交叉摆放,然后同样的方法把六到八束芨芨摆成车轮辐条状,用一束较细的芨芨从交叉的根部成车轮状上下一反一正编制固定,再用2根或3根芨芨连续编制,直至符合底部尺寸后扶邦,扶邦前用锤子把筐底锤一遍使其平整,编筐邦是用一根芨芨逐步一正一反编制到要求的高度,然后收边,收边是个关键,好多人想学编筐,但不会收边,所以放弃这门手艺,父亲收边收的很好,人们说是收的双边,像小麻花很好看,所以卖相也好,收边完成后,一个完整的芨芨筐子即告成功,它看起来就是一个艺术品。父亲经常编的芨芨筐大多是口径一尺八寸或二尺的,属于庄子里红白喜事、盖房子集中待客做蒸米饭和盛豆腐用的。

      父亲学会编制芨芨筐子后,整天忙于生产队的事务,就没有时间去卖筐子了,卖筐子的事情都是母亲和孩子们的事情,我家住在老黄庄,离柔远街也就二里地左右,在我的记忆里,每到柔远集市的时候,早上九或十点的时候,母亲把芨芨筐子摞在一起用一根麻绳穿起来背上,然后领上我,早早地去柔远集市占据比较好的位置,把芨芨筐子摆开,给我找一个基头子或砖头,让我坐下,有时叫上老三陪着我,给我安顿好芨芨筐子的价格,大的卖2.2元最少不能低于2元,小的15毛,安顿好后,她就回去做家务和中午饭,我很认真,心里默记母亲的价格表,应付着买芨芨筐子的顾客,但有时心太软1.8元也把大筐子卖了,母亲也没有生气,只是说下次不能这样卖,到了1点或2点的时候,母亲总是再回到集市上,我把卖筐子的钱如数交给她,母亲去供销社买水果糖和一些生活用品,然后把剩余的筐子背上。领着我回家。每次卖筐子我都有收获和好处,顾客给的12分硬币母亲都给我,作为奖赏,时间长了也能攒个块儿8毛的,也算是有钱的孩子了,还有就是卖的好时母亲就会卖一毛或两毛钱的水果糖,那时候一毛钱可以卖8个水果糖,我们大家都有糖吃。我们家的芨芨筐子由于父亲的手艺好,筐子的卖相好,每次剩下的不多,多数都卖出去了,一个集市能卖1020多块钱。

      父亲编芨芨筐子一直到改革开放时候,芨芨筐子的用途逐步被替代,筐子销量大幅减少,再加上父亲逐渐苍老,身体不好经常咳嗽,抽一口卷大炮咳嗽好大一会,也就歇业不编了,为了保留这门手艺,父亲遵照手艺人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的规矩,将编芨芨筐子的手艺传给了长子。

      每当我到自由市场上看到售卖筐子背斗时,就想起了我家的芨芨筐子。那个年代里就是父母的这个芨芨筐子,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人,给我们带来了身上穿的,碗里吃的,还有孩子们上学的费用,使我们顺利度过了那艰苦而平凡的岁月。

    • 0
    • 0
    • 0
    • 68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