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改革开放40周年丨从慈善观念之变看慈善文化的变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但却是有其实而无其“名”——在清末光绪年间以前,还没有“慈善事业”这一词汇,人们通常给这类行为起名为“善举”。因此,当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复苏与发展,现代慈善公益事业已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亟须根据时代命题,更新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审视自己的新定位。 看清来时的路,才能走好前方的路。

      改革开放40周年丨从慈善观念之变看慈善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40年,从慈善观念之变看慈善文化变迁?”主题公益沙龙

      基于此,凤凰网公益举办“改革开放40年,从慈善观念之变看慈善文化变迁?”主题公益沙龙,邀请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展开对话,共同回顾中国现代慈善观念的变迁,纵观“慈善”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嬗变,探讨现代慈善文化的形成。凤凰网公益主编孙雪梅担任本次沙龙主持。以下为对话全文:

      孙雪梅: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中,当代的慈善行业也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中,慈善行业改革了哪些?观念又开放了哪些?

      改革开放40周年丨从慈善观念之变看慈善文化的变迁

      凤凰网公益主编孙雪梅

      陈越光: “从无到有”这个定义很好。当代的公益慈善行业是和改革开放同步的,也是和市场经济同步的,还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同步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府的管理就不可能容纳公益慈善这样一个行业的存在;如果没有市场经济,慈善所需要的资金、人员,也就没有出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认知,人们就不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会有慈善的需求。正是有了新的理念认知,有了新的管理手段,有了新的经济资源配置模式,才有了40年来所有的公益慈善行业。

    • 0
    • 0
    • 0
    • 102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