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末那大叔 (ID:monadashu77) 一位外公离世前,给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写信: 以后你可以叫我杰克,皮特,就是不要喊我外公。 因为外孙必须忘了,“外公离开了”这件悲伤的事。 他要记得,世间万物都可以是外公; 只要他想外公的时候,外公就离他很近很近。 与分别有关的信函,最常写的一句就是:忘了我吧。 落款呢,往往是:祝你安好。哪怕我已经再难有机会知道。 最近一档节目里,嘉宾焦俊艳很头疼地问: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孩子结婚?” 可以说这是她和父亲的主要矛盾根源,每次提起来都互不退让。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亡。”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失去过的人,才会深以为然。 从 2005 年到 2015 年,高圆圆每年只工作两三个月,就为了陪伴母亲。 后来高圆圆大婚后两个月,母亲因病去世。 后三年,高圆圆几乎从娱乐圈消失,选择了回归家庭和生活,再也没有接拍过任何电影。 在节目中谈及已经过世的母亲,她说: 以前自己总不理解母亲的严谨唠叨,后来才懂得那是母亲的初心。 母亲的离开,对她而言是最大的遗憾。
因为他们看到了死神,就会在这之前要求我们把很多事情都做好,不留遗憾。 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太长,总有机会,总去等待。 却不知道,很多事情是无法再等待的。 我们不回家的底气,不是因为没有家,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家一直在那儿。 远方的父母守候着它,我们心里永远清楚,他们会一直在原地,不会走。 所以就像买菜做饭这种小事情,甚至都是脱离父母、外出独自生活,才开始试着去做。 因为父母还在身边,我们甚至根本不会操心结婚生子,几十年之后有没有人陪伴这件事。 可一个人自从生下来,就注定朝着死亡的路上走。 生命去的时候就如同来的时候,什么也不带走。 昨天一段“安乐死”的视频触动了很多人: 台湾体育主播傅达仁,85 岁,长期的胰腺癌治疗已经让他苦不堪言。 他拿起装满“安乐死”药液的杯子问道:“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 最后,他在一家人的陪伴下,在离别的歌声里,体面地结束了人生。 点击视频即可播放 看完这个视频,不知道你会不会忽然认真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一直陪在你身边的爸妈,未来或许真的会有一天,再也不能陪在你身边。 比起分别,我们对永别的概念格外模糊。 龙应台在《目送》前半部分片段,写的是妈妈目送安安的场景: 十六岁的时候,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机场的告别,安安闪入一扇门,就不见。 妈妈一直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分别是,我还在原地,所以当你远去,我知道不必用力追。 永别是,当很多事情我也开始会怕,怕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怕哪一天就没机会了。
她躺在妈妈怀里,对妈妈说:“妈,你记一下我的银行卡密码吧!” 妈妈眼泪直流,说:妈不想知道。 熊顿虚弱地笑了一下,说:“还是记一下吧 ..... 它是你的生日。”
当我们无法避免离开世界,唯一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朋友母亲去世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 他跟妹妹都在国外,等赶到医院,母亲已经辞世。 她只留下了一封信,里面还放了一张遗嘱。 在信里,她周详的安顿好了所有儿女,甚至准备好了给未来外孙的小拖鞋。 却只字未提自己,只在一角留下了一句:" 你们要好好活。" 朋友讲:“每每想起这六个字,我都会愧疚,我妈她只用这六个字,完整了自己的一生。”
我曾经设想过,假如人生真的可以循环: 从结束的时候开始,或许可以倒着活一回。 从死亡开始,在家里睁开眼,一天比一天健康,然后开始工作。 40 年后,够年轻了,和那个熟悉的人,从分手开始,越来越恩爱。 直到第一次见面,相视一笑然后各自转头。 父母从破解到和好,我从忧郁到开心。 最后变成婴儿,躺在父母的怀里,看着他们的模样,开心地笑了。 比起永别,遗忘更像把尖锐匕首,剜掉了所有痛苦的同时,也剜掉了全部的美好。 那这一生的存在,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如何跟你不想失去的人说再见? 答案是不要说,永远亏欠着一句,让他长住在你心里。 在“如果”的无限想象中,换种生活或许会更好。 但比起告别,我们更应该学会的是珍惜当下。 在我的新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告别、思念到极致的故事,想要鼓舞更多失落的人。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天真地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多的代价守护来的。 “如果亲人健在,有什么都给他们吧。 我不想让他们觉得,他们不配拥有这一切。” 人生太短,不要总觉得时间还久,而忘了告诉对方: “我爱你,不论如何,我们一起走过。” 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爱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我也要记住你,然后好好的走下去。 来源: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c77e28d7f780b560d000009/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