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蝉鸣》

      作为80后的尾巴,农村的生活给这一代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像现在城市的繁忙和焦虑。那个时候的我们着实是充满趣味,写这篇文章现在是阳历的3月初,还没到有知了的时候。


      知了,用河北沧州话叫ji liu,这个词我实在是不会打。小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种生物实在是不陌生,因为他可以作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菜,有人说是这个知了会飞后就不能吃了,但是在农村,而且还相对物资比较缺乏的年代,能够抓几个知了,回家让父母用油给炸一下,在撒点盐,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道美味了。


      说起抓知了,大概就是分为这三种方法,一是用网袋扣,二是用面筋粘,三是夜间用灯照或者点篝火。


      用网袋扣这个办法实在是最土的办法,因为没有那么合适的袋子。孩子们最简单的也是最经济的办法就是用一根竹竿,在一端用铁丝弯成一个圈,然后用方便面的扣上去,使铁圈能够撑起这个袋口。这个办法有个缺点就是袋口一直是敞开的,扣住的知了很容易飞走。这是最简单,也是仙侣最低的一种办法。


      第二种就是粘知了。这种办法相对来说比较麻烦,而且考验人的耐性。并不是捉知了的耐性,而是做面筋的耐性。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一般的家长是不允许孩子拿着一碗面去浪费的。洗面筋相对来说是个技术活,首先需要用大概一碗面的量和成一个面团,然后双手捧着这个面团,放到一大捧清水里,用两个大拇指慢慢的揉搓面团,就这样一点点的洗,直到面粉全部洗掉,只剩下了面筋。一碗面洗完后大概还剩下四分之一的面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浪费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竹竿的端部抹上一点面筋,用这个面筋去粘知了的翅膀,这样就不容易飞走了。


      最后一个办法就是用灯照或者点篝火,这个办法是有点大费周折的,因为这是晚上出去抓,大人们一般不放心,都会跟孩子一起,但是大人们出面了就不是小打小闹了,一晚上抓上十个八个还不够浪费的时间,所以,使用这个办法的,一般会提着一个水桶,水桶里面会放上半桶水,抓住的知了就直接往水桶里面一丢,知了的翅膀沾上水就再也不能飞了。一般晚上出去抓知了会带上一个大功率的手电筒,在树林里面用脚狠狠的踹树,知了收到扰动就会飞起来,而且知了有趋光性,会往有亮光的地方飞,这个时候小孩子们就在手电筒地下等着守株待兔就可以了。


      知了抓完,剩下的就是如何上桌了。作为一名吃货,油炸知了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首先将抓回来的知了用水洗过,然后揪掉翅膀,用盐水腌入味,大概一晚上左右。然后就是捞出来放入锅里干煸一下,煸掉水分,然后就是小火慢炸了。


             现在的城市生活,慢慢的失去了这种快乐,有的只是每天的上班、下班、回家做饭。孩子们也没有了出去野的时间,有的就是不断的补习班。慢慢的变得麻木!

    • 1
    • 0
    • 0
    • 251
    • 80-90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