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长征的启示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80多年过去了,长征精神历久弥新,“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伴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中国共产党人。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指出:“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在新时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对于坚定“四个自信”、走好新长征路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长征精神,浓缩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理想追求与信念,是坚定道路自信的精神基石。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心中有信仰,前进有方向,脚下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及肖华将军创作的《过雪山草地》一诗:“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面临着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就是靠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吃草根、啃树皮,翻雪山、过草地,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击退百万敌军围追堵截,

      取得了多大成就,都要始终铭记长征的历史、传承长征的精神。在新时代,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对于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汇集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新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0
    • 0
    • 227
    • 三加时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