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 关注:34 内容:10

    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第二课随笔写作)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投稿客 > 写作技巧 > 正文
    • 写作技巧
    • 初级

        第二课 个人随笔当罗伯特·阿特万在1986年首次出版《美国最佳散文选》时,可以说是对世界文本的赌博。阿特万并不知道他本可以有更多好文章辑成另一个选集。事实是,此后每年,不仅这个系列得到延续,其他各种选集也层出不穷,大量随笔散文开始繁荣。尽管曾经被视为“二等公民”(按照E.B.怀特的说法),随笔在今天早已取得了正式的地位,从《纽约客》到《非虚构创作》,从《大西洋月刊》到《第四种类型》,从《新闻周刊》到《太阳报》再到《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各种报刊,随笔散文正在转型成为另一种类别的非虚构写作,题材范围从社论到游记和肖像描写,再到评论和回忆录。“随笔遍布了整个文坛,”作家安妮·狄勒德说,“没有什么是你不能用它写的,不限题材,不限结构。”

        

        在这些不同的形式和题材中,散文是长篇非虚构作品的基本单元。

        

        当纳塔莉·戈德堡写《再活一次》的时候,她的每一章都像是自成一体的随笔散文。艾丽斯·沃克[1]的非虚构作品《我们的所爱终将得救》

        

        中,许多篇章初看上去都像是独立的随笔。凯瑟琳·诺里斯所写的《达科他》中的大部分文章也都采用了散文的形式,同时加入日记、诗歌以及天气情况。这个现象在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中再次得到了印证。这种片段式的写作,金把它们称为“快照”,是在“模糊的景色中映衬出来的”特定回忆。

        

        在第二课中,你将学习如何写这种“快照”。通常,你的散文的主题 都会在你的日记开头中有所体现——当你重读自己的日记,总会有这样 的时刻,你停下来并开始思考,而这里就是一篇散文的种子所在。这是 你进入写作生涯的一种重要练习。你的日记就像是你的花园。你应该回 到花园中去寻找那些准备盛放的种子。

        

        注释[1]艾丽斯·  沃克(Alice Walker,1944— ),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和社会 运动人士。198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紫色》。该书在1983年一举拿下代表美国文学 最高荣誉的三项大奖: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著 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成电影。

        

        非虚构写作入门在我们进一步了解散文的历史、元素和结构之前,不妨先来看一下被称为非虚构作品创作的大概图谱。这个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使用,用来形容一种新型的新闻报道,比如楚门·卡波特1965年的报道《在冷血中》,琼·迪迪翁1968年的报道《向伯利恒跋涉》,以及盖·塔利斯1971年的报道《父辈的光荣》。这些作家采用了小说技巧来写新闻报道。卡波特的初衷是为《纽约客》写一个系列报道,内容是报道1959年发生在堪萨斯州的四个持枪凶手血洗克拉特家族的案子。但是当他抵达那里,约谈了他们的邻居、朋友、警察、陪审团成员,并且和两个嫌疑凶犯隔着玻璃交谈之后,他没有将这个事件写成一篇传统的新闻报道,而是呈现了一种个人经历和当中的曲折始末。

        

        在《非虚构写作艺术》一书中,李·古特坎德描述了四种掌握这种 写作类型的技巧:——润饰描写。不要人为地追求精确,要加强人物性格和场景设定 的戏剧化效果。

        

        ——使用对白。重塑你印象中的会话场景,但是不要写那些并未发 生的对话。

        

        ——加入内在的视角。让读者通过你的眼睛亲临实境。

        

        ——在场景中锁定目标。场景是以行动为主的,是电影化的和三维 的。它们的画面感建立在能够诱使读者进入其中的动人细节上。

        

        以这种方式,非虚构创作作家动用了小说作家所拥有的全部写作技 巧,尽可能地使故事富于感染力,但是并没有进行虚构。作为一个非虚 构文学作家,你应该写你所经历的东西,而不是肆意编造。约翰·麦克 菲认为,非虚构文学作家对他人和他们的读者负有一种责任:要保持诚 实。你不可能重构人们的生活,你只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你的所见所 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995年,李·古特坎德创办了文学评论期刊《非虚构文学创作》,见证了这个新兴文体的活力和繁荣。1999年,迈克·斯坦伯格创办了期刊《第四种类型》,把这种文体作为第四种文体加入到——小说,诗歌,剧本——这三种已经被认可为正统的文体之中。布莱特·洛特在《第四种类型》2000年的春季号中发表的《对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定义》

        

        一文中写道,这种文体写的就是作者自身:自我成为根基,作家就是他自己的第一个探索者。但是非虚构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为自我服务的;相反,它面向的是不断拓展的世界,在那里,作家需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个人随笔个人随笔具有短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它不长的历史可以从16世纪晚期算起,这时蒙田开始写随笔,尝试将主客观融入一种新的散文形式中。蒙田当时住在位于多尔多涅的自家农庄中,作为一个退休律师,为了让自己忙碌起来,他开始创作随笔,描绘他身边的一切事物,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拘泥于形式。他相信“每个人身上都负有全部的人性”,因此他的作品老幼咸宜。他在随笔中会与看不见的邻居对话。这些文章读起来感觉就像他正在对我们说话,如此直接,如此亲切。他既给了我们他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使我们感到新鲜和愉快。

        

        转眼到了20世纪,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随笔平衡了主题和风格,使 二者显示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笔自成一格,是一种最接近真 实的利器。”菲利普·洛佩特将随笔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描述为“一个人 说给另一个想听的人”。

        

        我们应该怎样定义个人随笔,或者被称为非正式的、文学小品文这 类东西呢?在1988年出版的《美国最佳散文选》的前言中,罗伯特·阿 特万就已经说明,写手们之所以对随笔抱有持续高涨的热情,是因为这 种形式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指出了个人随笔的四个要素:笔调,形式,戏剧性和真实。

        

        1.笔调:随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并且以第一人称写作。它不足以完全呈现出经历的全貌;作家必须设定他或她自己的视角。作为作家,你没必要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点上,你可以向多丽丝·莱辛[1]学习,她在《金色笔记》中写道,处理主观性问题的方法是将每个个体都视为一个微观世界,同时把个体经验升华,使人物具有普遍性。

        

        当你诚实地分享某种你的深层体验时,它就会触动读者,这样就可以使个人经验具有普世性。

        

        2.形式:随笔处于小说和诗歌的交界地带。回忆录也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讨论这个问题)。作家会将他的个人体验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用诗歌的技巧对其加以润饰。将故事娓娓道来会使得陈述听上去不那么唐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则扩展了其中的深意。正是对故事和诗歌的平衡才使得随笔如此富有魅力——既灵活,能够适应任何多变的形式;又不失深刻,能够展现精彩的个人经历。

        

        3.戏剧性:正如狄勒德曾经写道的,没有什么主题是不可涉及的。

        

        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呈现的主题——只要这个主题足够有戏剧性。随笔可不是板起面孔的以前学校里教的那种八股文。阿特万回忆说,当他有一次向学生们朗读狄勒德的一篇随笔时,学生们认为那简直不叫随笔,因为它对于随笔而言实在太富于戏剧性了。但是,个人随笔就是这样一种对于真实生活的讲述,只能说真实生活本身就充满戏剧性,而作家只是经历其中。

        

        4.真实:随笔将真实同时留给了作者和读者。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言,“随笔自成一格。”故事没必要为读者留下一个真相,但是随笔却不同。这就是短篇小说和随笔之间最大的差别。通常大家认为随笔是一种伪装起来的短篇小说,或者相反,短篇小说是一种伪随笔。但根本不是这样。随笔通常基于某件真实发生的事情,作者对此会有充满深意的内在解读,但并不会说透,读者必须自己去辨别。正如罗伯特·安特万在《重拾随笔》这篇文章中所说的,“随笔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翻飞的思绪。”

        

        凯瑟琳·诺里斯在《美国最佳散文2001》的序言中写道,一篇精彩的散文就像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当读过第一段,读者就会找到他想听的内容。随笔会告诉他以前并不知晓的世界,通过一种散文主义的体验,带给他一种思想,一段回忆,一种经由随笔作家的经历而变得更加丰盈的情绪。诺里斯在此特别强调,共鸣是这一切的关键。

        

        那么随笔作家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篇精心架构的 散文。这是一篇由乔治·R·克莱创作的题材并不新颖的小随笔,选自 《第四种类型》(2001年春季号)。

        

        《万物开始的地方》

        

        6月9号,星期二,大约11点半,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我遇 到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没有什么。

        

        这里是剑桥市,我本来以为垃圾是在每周三早上清运的,不过好像弄错了。不管怎样,我驾车顺着Mass大道一直开到头,然后转进Lee街,打算找一个停车的地方,结果发现自己被卡在了环卫垃圾车的后面。Lee街不是主干道,所以是一条单行线。路两边停的都是车,根本超不过去。垃圾车是橘黄色的,是那种工程车。两名工人正在整理收拾——街道两边一人一侧。在西侧(我的左边)工作的男人是个小个子,灰白头发,带着金丝边眼镜,简直就是一个助理办事员的形象,除了没有支着胳膊和一副“别盯着我看”的表情。另一个人长得奇丑:下巴上有个十字形的印(詹姆斯·  邦德电影里常有这种人),有点像费尔纳德尔·  朗,没精打采又很强壮,做事慢悠悠。他对那些垃圾箱极富耐心,动作优雅地举起它们,轻拿轻放,不带一点怨气。尽管脸上稍有嫌恶,也表达的只是“这种工作确实味道不好”的意思。在清理完Lee街东侧这一边过半的时候,他停在了一所带花园的房子外面。在人行道上左右看了看,发现没别人注意自己;又向窗户里看了看,确保屋里没人;然后,他小心翼翼又意志坚定地,抬起他那长长的右腿跳了进去,越过沿街很长的一段路,来到了花园的中间——那里种了许多长着巨大的叶子,还开着颜色各异的花朵的植物。(是万寿菊?我说不好。)他把身子伏低,伏低,再伏低,然后突然把脸埋在了那片最大的叶子里——深深呼吸了好久,至少有半分钟都没抬起头来。整个过程看不出他情绪的任何变化,既看不出高兴或不高兴,也看不出紧张兮兮怕被发现的样子。他就那样面无表情地站着,然后小心地退出花园,回到他的工作中。我想弗兰纳里·  奥康纳[2]是对的——这就是万物开始的地方:去感受。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意蕴丰富的故事。克莱是怎样做到让你跟着一辆 环卫垃圾车然后就领悟出“万事源于感受”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审视一 下四个要素:笔调:克莱在对你讲话;早上发生了一件事情,他说。不怎么重 要,但是非常奇妙。作为读者,你会立刻服膺于这种笔调,因为这就像 一个朋友在对你讲话。

        

        形式:全文叙事清晰。整个故事在一段内完成——从橘黄色的垃圾 清运车开始,带有富有诗意的细节——两个男人,小个子男人灰白头 发,带着金丝边眼镜;大个子男人懒散邋遢。故事继续,场景一个接着 一个,每个细节都被精心构筑。

        

        戏剧性:作为读者,你会觉得故事的开头很老套,但是当懒散的大个子男子出现,走上人行道,然后写到他弯腰,越弯越低,越弯越低的 时候,你开始被吸引了。他在干吗?直到他突然把脸埋进最大片的叶子 里然后吸了至少有半分钟,这个大个子开始让你动容了。

        

        真相:克莱在这里急停。男人回到他的工作中,面无表情,但是焕 然一新。然后引用了弗兰纳里·奥康纳的观点,万物源于感受。

        

        克莱用这四种元素写了一篇既吸引人又很有力的个人随笔。

        

        接下来是另外一个例子,这是一篇由布莱特·洛特创作的短文《起 源》,选自杂志《非虚构文学创作》(2005年11月27日)。

        

        《起源》

        

        我坐在教堂里,坐在很靠前的位置:左边是我的妈妈、爸爸和弟弟提米,他在妈妈的腿上睡着了;右边是我的哥哥布莱德。布莱德和我刚刚拿到这些小小的、蓝色的书——每个孩子都会从穿着灰黑制服的人手里领到一本新书,他们站在每一排长凳的末端,手上拿着许多书。

        

        蓝色的封面边缘饰以绿色的葡萄藤,蜿蜒在书的四周,间或画 着成串的葡萄;在封面的顶部和底部,这些葡萄藤又与一束束的麦 穗结合到一起,都是用绿色墨水画的。

        

        牧师说这是一本福音书,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看着封面上 半部分黑色的字,我勉强念出来:什么什么之书。

        

        这其实是一本《赞美诗》。赞美诗?那是什么?唱福音用的?

        

        即使我当时还不能完全明白,但这就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圣经》——或者说是它的一部分——我不想弄丢这本书。我想留着它。

        

        于是我从前面的座椅后背拿了一支铅笔,铅笔就放在给信众用 的木架子旁边的一个小洞里,旁边还有个大一点的洞,那是放小玻 璃杯的,有一次我用它们喝过葡萄汁。

        

        就这样,我开始在我人生中第一次,亲手写下自己的名字。

        

        我从左上角开始,几乎从顶头写起,但是因为有中央的黑体大 书名,第一个词越写越小,仿佛书名是一块大磁铁,而我的那些小 字母是一些被吸附在周围的铁屑。这实在不能怪我,我之所以越写 越小是因为没地方写了。要是写在我的幼儿园老师帕斯莉夫人给我 的纸上就不会弄成这样。

        

        好不容易写完了第一个词,我感觉我的手因为太用力都要痉挛 了。我如此专心致志,不管牧师一个个从身边经过,我只顾把书拿 得远远的以便看清自己的杰作。

        

        没地方写第二个字了;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母太靠近书名了。

        

        这是一个问题。我知道第二个词必须跟第一个词在同一行,而且中间需要空一小格。要不然帕斯莉夫人不会满意的。这是一个问题。

        

        但是因为一开始我写歪了,所以我的名字上面还有一小块地 方,我把它用上了。就这样,一排谜一样的字母写完了。这些排列 起来的字母注明了这本书是我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

        

        好了,这就是我的名字。这就是我。

        

        这是我第一次写自己的名字,是我自己写的。

        

        等会儿我们回家的时候,我的哥哥布莱德就会拿着这书问我,“洛特·  布莱特,那是谁?”然后取笑我写得乱七八糟。不久 我还会练习在封面上写名字,也许下一次是用蓝色的钢笔,但可能 又把书拿倒了。但无论如何,这都让人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孩子懂 得如何书写自己名字的自信时刻。当然下回写的时候,我打算把大 写字母B尽可能挥洒得漂亮些。

        

        随后我还会在14岁的时候受洗,我很乐于接受这种仪式。

        

        然后在大学,我会再一次经历思想革命,就像基督教里有尼苛 德摩伪经。

        

        再之后我甚至还会写一本自己的书,为所有想象出来的东西赋 予生命。我会进行创造,并且创造自己的名字。

        

        但是在那个星期天,牧师们仍然在身边鱼贯行走,能写下这两 个词也就足够了。

        

        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涂鸦。算是我自己对造物主的一次小模仿。

        

        与在第一篇随笔中你问自己的问题一样,布莱特·洛特怎样将你带 入了那个他第一次获得自我认知的教堂中?一段来自童年的记忆。让我 们再来回顾一下优秀随笔的四个要素:笔调:使用第一人称,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成人回忆自己在孩童时期 如何想要独自书写自己的名字,以及他怎样成为了自己的创造者,以一 种直接而且诚恳的口吻。

        

        形式:洛特讲了一个故事;有着丰富的细节,些微的不确定,对哥 哥的不安,以及最后的解决。全文使用了很多元素:既有诗意,又有具 体的形象,绿色葡萄藤的卷须,把书名比喻成磁铁,而他写的字像铁 屑,还有重复了五次之多的“然后”。

        

        戏剧性:通过一段引起共鸣的童年记忆,你会与这个孩子建立情感 联系,对他那种想要书写自己名字和进行创造的欲望感同身受,而这也 预示了作者未来的样子。

        

        真相:布莱特·洛特将这归结为一个孩子的涂鸦,和他自己对上帝 的模仿。整个故事被恰如其分地命名为《起源》。这是关于自我意识起 源的一课。

        

        洛特的这篇随笔——基于个人经历——会留在读者的脑海中。因为 这是一种你我都熟悉的体验,但是洛特将它呈现了出来。

        

        注释[1]多丽丝·  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继 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弗兰纳里·  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美国小说家和评论家,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言人。其小说集《好人难寻》中的一些作品被誉为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1957年获欧·  亨利短篇小说奖。197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个人随笔写作四步怎样写作自己的个人随笔呢?你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每一个步 骤都可以写出一篇草稿,形成一个新版本。我讲授这些写作步骤已经超 过了十五年,而且仍然在用它们指导我自己的写作。别着急动笔,先读 一读下面的步骤和例子。

        

        1.选择和识别选择一种经历,或者,让它选择你。你想写哪种经历?闭上眼睛, 让经历自己来找你。闭着眼睛呆一会儿,倾听内心的声音。对于哪段经 历、哪个人、哪个地方、哪件事、哪种想法、哪种情感会让你有书写的 欲望?哪种记忆浮现了出来?让它找到你。

        

        当经历自己浮现出来,让它在你的脑海里渐渐显影:不一定是整件 事,但是需要那段经历的主要部分。蒙田写过:“每件事都有上百个部 分、上百张面孔,我只选取一个……我并不会尽可能广泛地描述它们, 我只是尽可能地深入。”

        

        如果你是在一个作家工作室,将你的回忆与身边的人分享。这段回 忆吸引别人的注意了么?如果你在整个故事中太早讲出回忆,那么就会 失去作用。如果细节讲得太多,注意力就会分散。如果故事中的人物不 吸引人,那就换一个;等待另一段经历找上你。

        

        如果你不是在工作室,试着用几个词概述这段经历,就像照快照: 要自然。只用一段。喘口气,然后看一下自己写的东西。看看它是否吸 引你。找个朋友读一下,然后观察他的反应。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不感 兴趣,那就写一个新的。

        

        如果这段回忆能够吸引你的听众(或者只是你自己,如果你是一个人的话),那就写出第一稿。随心所欲地写。不要试图控制第一稿,哪怕跑题。漫谈(meander)对于随笔写作来说是个好词。当你写一段经 历的时候,一个想法会自动过渡到另外一个,就像河流那样,蜿蜒曲 折,不断回旋直到抵达最终的出口。

        

        2.展示现在在第二稿中展示这段经历,看看通过场景描述展现了什么内 容。乔伊斯·卡罗尔·奥茨[1]写过,以前的文章形式多重于修辞,而现在 的文章则多重于影像化。要牢记文章第一句的重要性。它会使读者感兴 趣吗?第一个词能抓住读者吗?

        

        想想下面这些讲故事的元素: ——人物性格设定的特殊细节 ——紧张感和对白——情节:叙述技巧——启示/解决办法(主角,文章中的“我”,必须要寻找的事物)

        

        根据主题,做一些研究,争取带给读者新的信息。最好能从自己的思考中找到新的视角。在《个人随笔的艺术》中,菲利普·洛佩特写道,一篇文章要有起伏,它需要挖掘,然后呈现出比开始时更多的深意。

        

        这就是第二稿——开始想故事,开始想场景。

        

        3.润色慢慢开始打磨你的文字。在第三步,要让你的文章引起共鸣,就像 诗歌那样。

        

        想想诗歌的元素:——想象力。重读你的文章并寻找意象。意象是你能够描绘的任何东西。找出你文中的意象。有多少是明喻(用诸如“好像”或者“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或者是暗喻(不用“好像”或者“仿佛”)?选中一个比喻。如果是明喻,就把它写成暗喻,极力拓展它,使它能够唤起某种更深层的含义。这种方法类似于象征,可以将某些不可见的想象变成视觉化的符号。

        

        ——节奏和韵律。把你的文章大声朗读出来。找到重复的词、重复 的音调。找到那些听上去就像它们所描述的东西那样的词(这是找到拟 声词的简便方法)。同时注意聆听音调旋律,技术化地处理那些重读音 节和非重读音节的韵律和节奏。它听上去流畅么?谢默斯·希尼[2]把这 种元素叫做“诗歌的电流”。

        

        ——升华。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升华主题。这段经历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事件背后的真相如何?在《烧毁的诺顿》中,T.S.艾略特谈到了处在旋转世界中心的那个静止的点。在你的文章中这个点在哪里?通过精炼升华,对经历提纯处理,你就能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

        

        当然还需要写第三稿。

        

        4.等待开花结果把你的文章先放在一边,至少隔夜——最好过几天甚至几周再看。

        

        我写一篇个人随笔要花个把月。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赖内·马利亚·里尔克[3]写道,“万事皆需孕育万能诞生。”耐下性子,等待你的作品瓜熟蒂落。

        

        如果你幸运地拥有一个作家小组,你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分享给大 家,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就把文章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同时 也分享给你自己:朗读,并且倾听。

        

        然后开始修改,或者再看一遍:你的文章说出了你想说的么?它需 要进一步完善么?不要气馁;相反,要感激进一步提升作品的机会。我 们会在第十一课详细探讨作品修订的问题。

        

        当你准备就绪时,就该考虑为你的作品找一个归宿了。为一本书寻找出版商是应有之义。机会到处都是,线上出版或者纸质印刷,我在本 书的最后提供了一些指导。到目前为止,你要确保你的写作展现了个人 经历中那些新鲜和独特的东西,同时读者可以分享它们。

        

        注释[1]乔伊斯·  卡罗尔·  奥茨(Joyce Carol Oates,1938—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1970年以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黑水》等3部作品曾获普利策奖提名。凭借多年来非凡的文学成就,奥茨至今已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谢默斯·  希尼(Seamus Heaney,1939— ),爱尔兰诗人。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06年获得了该年度的艾略特奖。

        

        [3]赖内·  马利亚·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的情绪和悲观虚无主义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着手写一篇个人随笔按照这四个步骤,写一篇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买食品的故事。但 是请记住——首先,你必须真的在剑桥市买过食品,而不能编造整段经 历。这是定义一篇作品是不是非虚构创作的关键。作者可以对人物对 白、场景描写进行润色,但是经历本身必须是真实发生的。

        

        让我来跟你们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在剑桥市,我为我和女儿、女婿 以及他们三岁大的孩子买食品的经历。虽然我并没有在这个地方常住30 年,但这家食品店是在一个所有人都和我长得差不多,说话也差不多的 国度。在我的第一稿(第一步)中,我写得很糟糕。我感到说不清楚, 不在状态。在第二稿(第二步)中,我开始进入故事了。我加入了一些 对白,强调幽默感和紧张感。我慢慢触及真相。在第三稿,我开始打磨 某些意象,关注叙述节奏,使用排比。最后,这段经历背后的真相是什 么?应该说,这是我要问你的问题。以下就是这个故事,曾经刊登在 《国际先锋论坛报》的“此时此刻”专栏。

        

        《异乡的食品杂货店》

        

        “要塑料袋还是纸袋,女士?”梳着马尾辫的年轻人问我,而 我正在找钱付款。

        

        时值暑假,我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晋升成了祖母。

        

        “可以用我的美国运通信用卡吗?”我对收银处的女士说,还 没来得及回答要塑料袋还是纸袋的问题。

        

        “哦不行,女士。只能用维萨卡或者万事达卡。” “支票行吗?”

        

        “要有两种身份证明,女士。”她回答说,把存根递给我。她的指甲是我见过最长的,还涂了亮粉色的指甲油。“你有驾照吗?”

        

        我开始填支票。“我有驾照,但是是瑞士的。”

        

        那个问我要塑料袋还是纸袋的年轻人好奇地看着我。他一个耳 朵上戴了三个长短不同的耳环。

        

        “你说什么,亲爱的?”收银员问道。

        

        排在我后面的队伍越来越长,不过事情也变得有趣起来。

        

        “我说我的驾照是瑞士的。我不住在这里,我住在瑞士。”

        

        每个人都转向我。要是我有一点外国口音,其实也没人会在 意。这里是马萨诸塞,这里是剑桥,在夏季,这里每两个人中就有 一个说外语。但是我的英语听起来像美式英语。我从哪儿来的?我 长得像美国人,说话像美国人,就是办事不像美国人。

        

        “让我想想怎么办,亲爱的。我不想让你太麻烦。”

        

        那个年轻人又问了我一次:“要塑料袋还是纸袋,小姐?”

        

        小姐?我觉得我是个女人了。老叫小姐是怎么回事?还叫我女 士?还亲爱的?

        

        “宝贝儿,他就是想知道你想怎么把东西包起来?要用塑料袋 还是纸袋?”

        

        鉴于有一大堆注视着我的观众,我发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哪 种更环保呢?生产纸袋会破坏树木和森林。但塑料袋就是环保的 吗?我希望塑料袋是那种可降解的,或者是它应该是的那种什么东 西,然后说:“请给我塑料袋。”

        

        年轻人扯开一个大袋子,把东西一个个码好,然后放在收银台等着。

        

        “请出示您的证件,外加另外一种证件。”

        

        所有这些东西其实只需要22块两毛钱,我想着是不是把东西送回去一些,但是我女儿还有法国女婿还等着它们用呢——一只长叶莴苣,三个苹果(它们太光洁了,所以我捏了捏以免它们是假的),切达干酪,还有牛排(千辛万苦地从几米长,我的意思是几码长的货堆中挑出来的)。我可不想再把它们送回去,这是我们的晚餐。

        

        于是我拿出了我的瑞士驾照,是用法文写的,有一张我大概20 年前、或者30年前的照片。收银员看看我,然后又看看照片。满腹 狐疑。接着是我的美国护照,最近刚更新的,大概一个月前。还是 看起来很可疑。岁月不饶人啊。

        

        她叫来了他们的经理,她亮粉色的指甲停在按铃上。

        

        我等着。年轻人打包好我的东西也等着。排队的人群也等着。 没人抱怨,大家都很有耐心。这太诡异了。我甚至都能听见空调发 出的声音。

        

        当身着灰色细条纹套装的经理到来的时候,我竟然不知所措地 伸出手去跟他握手。我已经准备好要道歉了。

        

        “没问题吧?”我问,把柜台上我的瑞士驾照和美国护照推到 他面前。

        

        “当然。完全没问题。”他微笑着并在我的支票背后签了名 字。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你知道,”他说,“我一直想去瑞士。”

        

        这段故事要表达什么?通过描写一段在剑桥市的购物经历,我从中 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在这个剑桥市的小百货商店,这个我女儿带着新出生的宝贝 与丈夫生活的地方,在热烈欢迎我的到来。那位女士喊我“亲爱的”和“宝贝”,年轻人拿着袋子一直在等,排在我后面的人全都耐心等 待,而且经理还穿着细条纹的套装——他们都使我感到舒服极了。我发 现我并不是一个陌生人。我们怀有共同的善意。

        

        现在轮到你了。请按照前三个步骤写一篇700字的个人随笔,名字 就叫做《塑料袋还是纸袋》。找三个能够刺激你开动写作的楔子,每个 写十分钟。

        

        第一步:选择和识别。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有什么经历让你想 要表达?当你想到它(或者它找到你)时,集中精神,去芜存菁,然后 开始构思。你想从哪部分开始?假如你是在一个作家小组里,不妨和坐 在你身边的人分享你的经历。看看他是否对此感兴趣。如果有必要,再 寻找另一段经历。如果你不在作家小组,试着与你的朋友或者家庭成员 分享你的经历。看看是否能够引起他或她的注意。可以尝试着用几句话 把这段经历描述出来,就像拍一张快照,看看它是否能勾起你的兴趣。 然后,记住要先选定中心和列提纲,再开始动笔。

        

        练习 自由写作。任由经历引领着你。不要进行删改。限时十五分钟。

        

        第二步:展示。现在开始思考故事。写下记忆中的场景——一段小 随笔中可能只有一个场景。审视你的第一个句子。这是这篇故事应该开 始的地方吗?它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吗?为故事设定和角色找一些特别 的细节。试着回忆一些对白,以制造张力。思考解决方案。你在这段经 历中的收获是什么?

        

        练习 重写一遍,用故事中的元素写第二稿。放慢速度。限时十五分钟。

        

        第三步:润色。考虑诗歌或者歌词化的语言。审视你选择的意象。

        

        像在第一课对日记所做的那样,重读然后选定自己的意象。找到一个可以使用明喻来描述的形象,抄下来,然后看看自己能否用暗喻描述它。

        

        这样是否能够触及某些更深层的东西?接下来,检查节奏韵律。把你的第一段大声读出来。感觉韵律如何?如果听上去有不和谐的地方,返回去,重新润饰。音调有能构成排比的地方吗?押韵问题?推敲段首第一句话。

        

        练习 重写一遍这篇文章,作为第三稿,要用到诗歌的元素。可以只练习第一段。限时十五分钟。给自己的短文起一个题目。命名十分重要,这可以让你聚焦文章内容,并且在写作过程中不至于跑题。

        

        第四步:等待开花结果。现在你已经开始着手创作个人随笔,并练习了如何对它进行润色。如果你有时间,就重新回到第二步和第三步。

        

        像对待一个故事那样打磨你的作品,像对待一首诗那样润饰它。它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第四步:在将其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再重新开始。现在,再读一遍这个作品,然后做一些改写。把它分享给其他人,然后修订。记住,这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总结“个人随笔”这一章让我再次想起了安妮·狄勒德,罗伯特·安特 万在庆祝《美国最佳散文选》系列第20卷出版时也是这么做的。他写道,狄勒德在1988年的选集中完美地呈现了这种文体,那时她已经意识 到随笔散文已经步入了现代世界。“随笔,”狄勒德写道,“能够达到诗 歌所能达到的一切,能够做到短篇小说所能做到的一切——它可以描述 一切,而且并非虚构。”这就是随笔的魅力,对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如 此。这是一种属于你的享受。

        

        ※※※本章包括三个限时练习和一个比较耗时的第四步。在第四步,你要 重新回到文章,运用故事和诗歌的元素精心修改。之前的三步——自由 写作第一稿,用故事元素重写第二稿,以及用诗歌元素润色第三稿—— 可以在你读完本章之后一个接一个地完成。或者你也可以为每一步都多 花一些时间,尤其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然后当感觉合适的时候,继续最 后一个步骤,完成你的作品。

        

        ※※※随笔写作(四个步骤——四个层次)

        

        1.选择并识别(第一层次)

        

        ——选择一段经历(或者让它选择你):一次事件,一个地方,一 种观察,一种情感——聚焦并架构(“每件事都有上百个部分、上百张面孔,我只选 取一个……”——蒙田)

        

        ——收集信息(透视这段经历,将其置于公共生活中)

        

        ——自由写作第一稿(“随笔漫谈可以揭示隐藏的轶事。”——迈克 尔·德普)

        

        2.展示(第二层次)

        

        ——展示经过,写出场景(“以前的(随笔)形式多重于修辞,而 现在的文章则多重于影像化。”——乔伊斯·卡罗·奥茨)

        

        ——戏剧化:(故事写作元素)

        

        (1)设定场景及人物(润饰描写,明确细节)

        

        (2)紧张感(通过行动及对白,强化张力)

        

        (3)高潮/情节设置(“文章要有起伏,就好像在挖掘什么。”—— 罗佩特)

        

        (4)启示/解决(主人公有所发现)

        

        ——运用故事元素写第二稿3.润色(第三层次)

        

        ——从个人化转变为普遍化(“将每个个体都视为一个微观世界……使个人经验具有普世性。”——多丽丝·莱辛,制造更深层次的共鸣)

        

        ——详述(诗歌写作元素)

        

        (1)意象(明喻,暗喻,象征)

        

        (2)语调(节奏,韵律,“诗歌的电流”:押韵、排比)

        

        (3)升华、提炼(“在旋转世界中心的那个静止的点上……”—— T.S.艾略特)

        

        ——运用诗歌元素写第三稿4.等待开花结果(第四层次)

        

        ——保持耐心(“万事皆需孕育方能诞生。”——里尔克)

        

        ——修订(再看一遍):开头/结尾,细节,戏剧张力,对白,意 象,节奏,主题——删改:长度,句子/段落结构,动词,冗词,画面感 ——评论(作家小组、工作坊的价值所在)

        

        ——市场:网络,渠道(“随笔无所不包……”——安妮·狄勒德)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