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城乡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绩效。目前,我国城乡基层治理正处于从城乡二元走向统筹发展、从条块分割走向专业整合、从分域作战走向协同共治的新型时期。

      如何形成更加科学的城乡基层治理理念?如何更加精准地定位基层政府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如何科学统筹又不失特色地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的发展?如何形成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格局?本期诚邀学界和实践先锋不吝赐稿,共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基层治理发展之道。

      ——本期主持人 耿云

      中央财经大学 副教授

      作者简介

      谢晓霞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德力社会组织评估与服务中心创始人

      一、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政府、公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加,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转向基层,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为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914年,世界第一个社区基金会——克利夫兰基金会(Cleveland Foundation)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诞生,社区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截止2018年12月,网站在线数据显示全球有74个国家有社区基金会,全球社区基金会的数量达到了1800多个。

      目前,国内尚不存在关于社区基金会的数量与分布的明确的统计数据,通过使用“社区”二字对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库进行精确搜索后发现,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127家社区基金会。在地域分布上,中国的社区基金会较多的分布在上海和广东两省,其中广东省主要集中于深圳市,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如图1所示)。

      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图1 中国社区基金会地区分布图(截至2017年12月)

      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基金会的绝对数量不多,尚未出现规模化效应,但其作为政府大力支持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速度非常迅猛。2014年后,中国的社区基金会成立数量显著增长,发展态势令人瞩目(如图2所示)。

      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图2 2008-2017年度社区基金会成立数量分布图

      二、社区基金会治理模式的协调治理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外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模型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协同治理理论分析模型主要有:服务交付协同模型(Service Delivery Collaborations)、跨部门协同(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的分析模型和SFIC模型(如表1所示)。

      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表1 具有代表性的协同治理理论的分析模型概述

      三、建构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模式

      以上述三种理论模型的研究为理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北京社区基金会进行案例研究,建构符合逻辑和理论体系的中国社区基金会协同治理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初始条件、制度设计、领导力、角色定位、协同过程和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初始条件

      初始条件中包括外部环境、个体的有限性、现有的关系网络、参与的激励与限制、参与的动机5个要素。在初始条件部分,外部环境作为大环境的客观因素,对个体的有限性、现有的关系网络、参与的激励与限制、参与的动机各要素都会产生影响。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技术等多个方面,其对社区基金会开展协同治理的全过程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同时,协同治理的发展也会影响外部环境的改变。个体的有限性则由于社区基金会各利益相关者间存在不平衡或有限性,因此各方会试图寻求协同治理。现有的关系网络则表明各利益相关者在参与协同前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影响后续的协同过程。

      参与的激励与限制方面则考察客观情况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激励或限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高度相互依赖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参与的动机或目标则直接促成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决定参与协同治理。

      (二)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是指保证协同过程顺利开展的基本制度和规则。制度设计中包括参与的包容性、规则制度的明确性、信息的透明性、治理结构、组织架构5个要素。在制度设计部分,规则制度的明确性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利益参与主体的参与、实现信息的高透明、完善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信息的高透明度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利益参与主体的参与。同时,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有利于促进规则制度的完善和信息披露。

      (三)协同过程

      协同过程中包括建立信任、沟通交流、共同理解、对过程的承诺、阶段性成果、有效参与、学习、资源、管理冲突、协同行为10个要素。在协同治理最核心的协同过程部分,各参与主体在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信任,不断学习了解,从而产生共同理解和承诺,减少冲突的产生,促进协同行为的开展。社区基金会开展协同治理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为各利益主体间缺乏信任,因此政策制定者和利益主体必须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成本来建立信任,否则无法实现协同治理。

      (四)领导力

      领导力中包括理事长和秘书长的职能、领导人的选择和制度2个要素。领导对于制定和保持明确的基本规则、建立信任、促进沟通交流、实现共同目标等至关重要,因此对社区基金会的理事长和秘书长的职能提出了要求。

      社区基金会的理事长和秘书长要求具备促进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有效链接资源等技能,领导人的选择和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所选取出的领导满足协同治理的要求。在领导力部分,领导人的选择和制度有利于促进理事长和秘书长职能的完善,理事长和秘书长履行恰当的职能也有利于领导人的选择和制度的完善。

      (五)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指的是社区基金会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理解。由于中国的社区基金会尚处于初创期,尚未对社区基金会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此,社区基金会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协同治理的开展。

      (六)结果

      结果中包括项目绩效、项目总结、宣传报道、活动的连续性4个要素。项目绩效分为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两方面:内部效果表现为协同治理活动开展取得的效果,好的项目效果会有利于促进协同治理的再开展;外部效果则表现为协同治理活动的不断开展对外部环境,即初始条件的影响。

      项目总结则是对协同治理项目进行总结和调整,有利于各利益相关主体了解整个协同治理过程,并促进协同治理的再开展。宣传报道则有利于各利益相关主体更清楚地认识到协同治理活动取得的效果,提高参与主体的参与意识,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利益相关主体更主动地参与协同治理的过程。

      活动的连续性则考察协同治理的活动是否具有连续性,具有连续性的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和加强现有的协同治理模式。

      综上所述,在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模型中,初始条件、协同过程、制度设计、领导力、角色定位和结果这六个主要部分在不断产生相互影响的同时,各个部分中的各个要素也在产生相互作用。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协同治理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寻求更好的治理机制,达到更好的治理绩效,从而更深入地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建文.社区基金会:促进社区自治发展的新思路——产生、特征、本土化建设策略及其意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3):119-121.

      [2] 徐家良.中国社区基金会关系建构与发展策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7(2):58-64.

      [3] John Donahue. 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2004.

      [4] Ansell Chris,Alison Gash.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8):543-571.

      [5] 黄思棉,张燕华.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3-6.

      [6] 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44(8):23-31.

      [7] 田培杰.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8] 刘伟忠. 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 城市问题, 2012(05): 81-85.

      [9] Sharon S. Dawes,Ophelia Eglene. New Models of Collaborative for Delivering Government Services: A Dynamic Model Drawn from Multi-National Research[J]. Proceeding of the 2004 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Government Research. 2004(5):1-17.

      [10] Bryson,John M,Crosby,Barbara C,and Stone,Melissa Middleton.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s1):44-55.

    • 1
    • 0
    • 0
    • 317
    • 伊祁厦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