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六妯娌给姨拜年的故事

      纪实文学

       

                    六妯娌给姨拜年

       

      事情已经过去整整40年了,但六妯娌一起给三姨拜年的往事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40年,弹指挥间,40年,沧海桑田,40年,物是人非,40年,时过境迁!

      时光拉回到1982年初春,那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春天。这年的春节和以往有许多不同,因为很多地方已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种自营的手工业和小商小贩如雨后春笋,不但物质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人的精、气、神也大为改观,大家都等待着改革春风佛面而来,都盼望着今后的生活像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

      那时,人们的耳朵如同飞速旋转的雷达,搜索着十里八乡是如何改革的,鼻子也特别灵敏,一件小事就能嗅出政策的风向。腿也特别勤快,只要粮食能增产,干活能赚钱的事情,发扬的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总之,人们期待的是人换思想地换装,村村都有新气象,户户都能粮满仓,人人都穿新衣裳。

      这不,连这年的春节也不同以往,原来的春联是政治的、口号的贴满大门、二门,而今年则是古老的、时髦的贴满家家户户,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春满乾坤民勤致富、天增岁月人寿年丰”等等。

      那时,谁能想到曾经引以自豪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瞬间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电话、空调机”,到了今天的“手机、汽车、计算机”,还有出门坐高铁、坐飞机……

      还有,那时谁能想到我们一大家子也能跟随时代的步伐,大踏步的奔小康,充分享受现代文化和物质文明啊!

      让我们再把时光往回拉10年,也就是1972年的春节,对我们家来说是那个春节是在悲痛和惆怅中度过的,因为在年前的冬至月,我的母亲积劳成疾,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无力回天,眼巴巴的望着还没有成家的三哥、四哥五哥和我,带着满腹心事撒手人寰。 

      当时,我的三哥在部队服役,我的四哥五哥高中没有毕业,我初中没有毕业。关键是当时只有我大哥和他的4个子女有几间土坯房子,其余的都住在13年前盖的5间房子里。

      那时的农村几乎有一个定律,凡是父母有一方早逝的,生活不但艰辛,而且成家很难,就连亲戚朋友也慢慢开始就疏远了。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时刻考验着我们这个在村里数一数二的大家庭。

      那时的左邻右舍看着我们,亲朋好友鼓励着我们,坚强的父亲呵护着我们,竭忠尽智的大哥二哥、勤劳贤惠的大嫂二嫂关照着我们,兄弟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各自顺应改革潮流,各自以勤劳的双手拓路致富,终于都娶上了媳妇,住上了在村里数一数二的红砖大瓦房!尤其是我四哥五哥还率先骑着崭新的大摩托车去上班,率先购置了大彩电,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何等的气派和风光!

      那时,我们的左邻右舍,我母亲健在时的好姐妹都开始羡慕我们,也无不惋惜的说,要是她活着该多好啊!

      是啊,活着该多好啊!遗憾的是人死不能复生,但人们对逝者的美好印象和缅怀却永远记在心中!这也验证了古人讲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在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走路去看望三姨,我们把她看作母亲的化身,她对我们也如同亲生,每次见到我们都是老泪纵横,即为我们失去母爱感到难过,又为失去自己的好姊妹感到伤心!无论什么时候,见了我们总是问长又问短,关心这个惦记那个,就怕话没有说到有些事情没有问到。

      说真的,我母亲和三姨有着共同的性格,在家贤妻良母,在外友善和蔼。家教、礼教既从严要求,又率先垂范。她们对子女仁慈厚爱,和邻居友好相处,大小事情委曲求全,中华民族的贤德贤惠在她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我三姨,既是一个老党员,又担任过村里的领导干部,深知言教和身教的重要。应该说,我们两个家庭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都一样,子女都保留了父母那个年代的传统美德。难怪古人讲“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

      从我三姨对母亲和我们的感情流露中,我深刻理解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最值得颂扬的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就是让大家都做有情之人,其中包括对天地有敬畏之情,对苍生有悲悯之情,对长辈有孝敬之情,对幼小有怜爱之情,对亲人有牵挂之情,对恩泽有不忘之情,归纳起来就是人间的真爱、挚爱和关爱。此时,我有想起了《爱的真谛》那首歌: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求自己的益处……

      正因为这个情,才使亲情得到了延续,亲戚朋友之间和和睦睦,正因为这个情,才使家风得到了传承,家庭家族之间团结友爱,正因为这个情,才使社会变得和谐,人与人之间互谦互让互帮。

      那时,也就是1981年的冬至月,最小的我也已经结婚,可以说,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告慰母亲,您在九泉之下安心吧,您牵挂的事情都已经成了您最放心的事情!

      此时,我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三姨对我们的许多牵挂,特别是个人的婚姻大事。母亲不能分享这一喜悦,但她的姐妹可以分享,告慰了三姨就等于告慰了母亲。于是,在1982年的春节,我们一致商定,打破原来男外甥给三姨拜年的规矩,让六个媳妇一起给三姨拜年!

      这年的正月初五,我的父亲特意站在家门口,这位老党员、老生产队干部、做事一贯认真细致的他要亲眼目睹六个儿媳去看望我的三姨。多年的劳作劳神劳心和岁月沧桑虽然深深的镌刻在了他的脸上,但喜悦的心情已经从他的眼神里流露了出来。多少年来,老人为之奋斗和期盼的不就是祖国繁荣富强吗?不就是儿女成家,子孙满堂吗?不就是儿女们都吃好、穿好、住好吗?不就是来来老去有人赡养吗?如今,这些愿望在党的好政策感召下都实现了,他能不高兴吗?

      这天天气也非常晴朗,一眼望去,通往三姨家的沿河小道上,冰雪未融,杨柳成行,走亲访友的人三三两两,络绎不绝。村子里炊烟袅袅,零星的鞭炮声偶尔在大街小巷响起,嬉戏的孩童尽情撒欢,东奔西跑。由我大嫂领头的六个媳妇精神焕发,喜气洋洋,她们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神采奕奕的走出了村庄。

      如和电影《青松岭》进行比较的话,人家是长鞭一甩出了庄,她们是铃声一响出了村,其心情都是一样的。自行车的铃声和欢悦的笑声荡漾在沿河两岸,人们纷纷驻足,搞不清楚这六个骑自行车的女人是干什么的,到了跟前看见车上的礼品才知道是走亲戚的。大家还是纳闷,怎么会是六个女人在一起啊,难道是几家人都奔一个村去的?

      的确是奔一个村去的,且去的是一家。这种奇特的事情可以说前是很少见、很难见。即便过去有七八个兄弟的也可能是不那么团结、妯娌们不那么和睦。但今天的这一幕说明了我母亲和我三姨有着深厚的姐妹情,这个情不是用金钱换来的,而是心心相印;说明了兄弟们之间情同手足,心有灵犀;说明妯娌们之间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妯娌六个不一会就到了三姨家,几个嫂子和我爱人鱼贯而入地来到了三姨身边,在一声声“三姨新年好”的问候中,把她老人家围坐在中间。她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激动的泪水挂满脸庞,幸福的笑容又是那么灿烂。

      是啊,21年以前我大嫂进了我们的家门,是为了我的父亲母亲有人伺候,13年前我二嫂进了我们家门,也是为了我的父亲母亲有人照料,没有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几十年,只享受了8年的时光就离开了她眷恋的家庭、离开了她牵挂的子女,离开了她思念的姐妹……

      母亲离开我们的10年间,我三哥、四哥五哥和我先后结婚成家,了却了母亲去世前的一桩桩心愿,作为她的亲姐姐,能不激动吗?能不高兴吗?她的这种高兴,是在替我的母亲高兴,更是在替我的母亲分享喜悦。可惜在当时没有用相机记录下这一难得一见却又意义非凡的时刻。

      时光荏苒,转眼40年过去了,改革的春风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利民政策一拨接着一拨。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谓“古人没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抚今追昔,40年前的春节,人们大部分是听着“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年来到了”的歌声度过的,能骑着个自行车去拜年感觉很风光。40年后的春节,人们偶尔也能听到这样的歌声,而且是开着小车(或者电动车)去拜年,但那歌声已经成了永恒的歌谣!六妯娌给三姨拜年的故事也成了永恒的记忆……

       

       2022.02.05

       

    • 0
    • 0
    • 0
    • 351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