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尘封的农具:碌碡

      文/志顺

      尘封的农具: 碌碡(liuzhou)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北方人们用碌碡来碾压谷物、碾压场地、盖房当夯用砸地基,碾压刚刚播种后的麦地,主要是为了压实土地方便麦子发芽,保水保湿保墒,有利于麦苗生长。碌碡是一种传统的农作物脱粒工具,在农村广泛应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而消失。
      碌碡通过查阅史料可知, 隋、唐、五代时期就有记载,碌碡是在碾子基础上改进而成。碾子是春秋时期鲁班发明的。
      碌碡是用青石凿成,呈圆柱体,长七八十公分,直径四五十公分。柱体纵向凿有等距石线,一头大,一头稍小,两端正中间有磙眼,用明矾作粘合剂,将铁碗儿粘在磙眼里,成为两个轴承一样的东西,使用时将一个木制的外框(俗称“辊轮框子”)通过辊轮框子上的木轴(铁轴)与磙眼连接套在碌碡上,用牲畜做动力,拉动辊轮框子,带动碌碡转动,便可将摊在场地上晒干的谷物碾压脱粒,这项工作叫“轧场”。为了增加碌碡与谷物之间的摩擦力,人们还要在辊轮框子后边挂上一块三角形的厚石片(俗称“石拉子”),来提高脱粒的效率。
      碌碡最忙的时刻,是收秋打场,晴天时,人们一大早就把谷物摊在场地上,一个小时左右用叉子翻动一次,充分接受阳光暴晒。吃过午饭,开始轧场。轧场的人头戴草帽,一声吆喝,牲口拉着三五个碌碡,将厚厚的谷物碾压在碌碡下。轧场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碌碡大头在外,小头在内,一圈一圈地碾轧,一步一步地挪动,不停地吆喝着牲口快跑,直到把谷物碾得全部脱粒了,才卸下牲口歇息。人们将滑秸翻动上垛,留下谷粒,用簸箕逆风扬出,这个过程叫扬场,最后将纯净谷粒收存。
      最有趣的时候是卸去碌碡的框架,碌碡留在场上下年再用,但孩子们对它感兴趣,满场院推着随意玩耍,有时脚一蹬滚挺远。在岁月的流逝中,碌碡被慢慢磨圆了,磨光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碌碡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梁志顺,中共党员,平谷后芮营人,曾任教平谷中学,特级教师。

    • 0
    • 0
    • 0
    • 442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