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Vista 看天下(一)

      摘抄:
      1.如果每一次的改进都要靠悲剧来推动,我们的安全感恐怕永远都不会到来。
      2.平等的对话、理性的思考、包容的底层价值观都正在消失,它们的贫乏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舆论场自动开始报警,呼唤给我们丢掉的东西一些回魂的空间。
      但与此同时,迫切寻找“发言人”的大众也找到了完美的传声筒,有些被反复传播和咀嚼的言论怕是都让人听到耳朵长了茧子——
      3.“文化人”标签被推崇得再火热,看客所求不过一层皮:这个人有点水平,说出了我爱听的话。
      4.在公众面前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实越来越像在钢索上表演杂技了。
      它要求一个人要兼具过人的智识,有分寸的发言,绝不出错的判断力,以及绝对正确的价值观;
      那就意味着要抹去一定程度的个性与尖锐,扼制自己表达异见与质疑的冲动。
      5.此时回看《十三邀》中许知远与罗翔的这段对话,它可能是比其他金句更值得人回味的:
      “我自己不够勇敢,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我也是,这是两个胆怯的人在交流。”

      评论:
      1.我想说的话,总有文章,歌词,台词,替我说出来,我一看:哇,说的太好了,就是我想说的。所以我就不说了。这种表达丰沛的错觉让我觉得自己挺有文化,我们在造文化明星的时候其实在造一个膨胀的自己。
      而当真的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我才被打回原形,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拥有那些箴言警句,也不能掌握那些逻辑关系。
      2.那么文化人拥抱95%的观众,目的就是创造氛围,大家即使写不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也能在听到时倒吸一口凉气。粗使丫头是在赌场扫地,还是在书香门第扫地,显然都是这个丫头的命运转折点。你是选择让95%的人彻底沉浸在豪门八卦和明星绯闻中,还是让我们隔三差五积极重温高中课本和人文社科入门呢?我想如果有超过半数的30+的人,因此重读鲁迅,网上的蠢货会肉眼可见的减少。
      3.归根结底,文化人需要流量来带动名气,流量需要文化人来带一波关注。有区别的是流量可以选择任何它认为可以增益的,而类似文化人的这种人设只是等待被消费的商品。
      4.文化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也不应该是晦涩难懂的。当然,我也绝不认为,那种跟风式的“俏皮话”是文化。但我相信文化它是多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绝美的。
      我听过对“有文化”最好的阐述是: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他人而着想的善良。
      5.当然,懂一点《雪国》,鲁迅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有文化”三字来讲门槛是低了。但这并不代表用【将这些内容套用在段子里获得大量反响】这件事的含金量和文化水平是低的。

    • 1
    • 0
    • 0
    • 427
    • 我想静静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