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学校怪像之一二

      (一)

             八、九十年代山区农村几乎村村都有幼儿园及小学,规模小的就一、二年级;大的一到三年级;而一年级到六年级齐全叫完小的就很少了。本村的就是一所完小,我小学就读于此。可惜的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以在市区买房定居为出山的目标,村里及邻近村的适龄儿童就没几个了,镇上直接安排每天接送去镇上读书,该校已于前几年关门了。邻近几个村子的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就得走四五里路来我们村读书。每天中午靠自带米和菜在学校厨房蒸饭就餐;冬天有些路远的学生也有住校的,但因为学校本身条件一般,加上学生年纪小家长不放心,宁可花时间接送,所以住校学生极少。

            那时候学校那几个老师大都邻近村的,平时住校也是星期三,星期五就回家的那种,而且一般都是自己在寝室用煤油炉做饭;加上走读的学生也就二十几个。学校也就没设置什么标准食堂,只有一个土灶两口大镬上面放大木蒸箱,一日两餐由本村的一个阿姨烧柴火蒸饭。那些邻村的走读学生,每天到学校后把自带菜和米放那蒸箱即可。

             于是学校便规定每位住校生每学期交两百斤柴火,走读生交一百五十斤,而其余本村学生交一百斤。本村学生也要交柴火是不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要知道那时候学校可是连什么热水桶都没配置的,学生喝水基本就是自己家里带去,不然就直接喝自来水,本村学生根本就和学校那厨房没半毛钱关系。

             然那个年月学校应该算政府机构之外最有权威的,老师说什么,村民就做什么,从来就没人去怀疑或者询问什么。就好比一个在家再怎么调皮的小孩,一说到要告诉老师,立马就变得老实一样。那怕平时在学校外家长遇到老师,不管是教自己小孩的,还是没教的,总是满脸的恭维去喊一声某老师。这种尊师重道让朴实的村民有点病态的恭维了。以至于我们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几个班里同学被我们的班主任提前收了下学期的学费,结果新学期开始,她自己调到镇上中心小学去了,这笔钱就被赖掉了。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学校规定每学期末,都把学生上缴的各项费用收支细节都整理出来,包括每本课本用多少钱都标注出来了。八八年的山区,那七八块钱还算个大数目,我还记得我一年级一个学期考了全班第一,奖了一块钱,那是皱巴巴的十张一毛哦,是不是很奇怪。

             再加上山区本来就不缺少柴火,一百斤也就一担,个子高的五六年级学生都能自己挑去学校。估计学校也知道自己没什么道理,反正本村学生挑去的不管是还需晾晒一段时间的青柴火,还是立马就能进灶烧的干柴火都没怎么计较,甚至于重量方面也没计较,毕竟每捆柴火山上打捆的时候都没过称。当然人家最喜欢是那种木条柴火,我们叫白柴。有次我同学为了方便,直接拿了一捆白柴去交货,校长看了都笑开了颜,那白柴禁烧,同样重量,白柴火力最猛,到时木炭还可以用来取暖。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对那道貌岸然四个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里插一个有关环保的问题,那时小学有自然一门课。那是五年级,大概是90年还是91年,不晓得绍兴县的同学还记不记得,那年的自然这本教材跟前一年的是一样的,这算是当时教委的大纰漏吧,要是放在现在,通过网络一闹,估计有人官帽就得掉了。可那时p事都没,可怜的是我们学生,重新再上一遍。

            当时给我们上自然课的环保理念是像我们山区的,应该多用天然气,少烧柴火,有利保护植被,还减少烟尘。后来随着学识的增长,自己慢慢意识到。像我们的山区,应该多使用柴火,毕竟我们用得柴火都是一些枯枝,杂草这些,去除这些有利于大树成长,而天然气看着使用污染少,但提炼,运输这过程中的污染还是比较大的。可惜现在村民都懒了,没人上山砍柴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天然气。

    • 0
    • 0
    • 0
    • 614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