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小饮马庄

      听庄里老一辈的人说,小饮马庄庄名的由来,与三国时的曹操有关。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180年,曹操为济南郡守,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出战征杀,由弱到强,成三国之枭雄。而小饮马庄正是曹操当年率领士兵饮马演兵之所。其实从庄名中就可以看出,庄子不大,有二百来户,刘姓居多,郝姓次之,其他姓氏差不多三分之一。在这样一片土黄而又错乱的庄落,世世辈辈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艰辛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庄里土地六百多亩,庄西头是一片果园,更多的是庄稼地,围绕在庄子的外围;一年种植两季,麦子和玉米,夏季的麦子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到秋天便种植玉米,等玉米秸秆长到一人多,则挡住人们远望的视野。

      庄里有一条东西向石子土路,把整个庄子一分为二,沿着这条路向东走,过腊山河、飞机场到八里桥,也是人们去往市里的唯一一条近路。庄里的房屋坐北朝南,造型基本一样,地基是粗糙的长方石头,房子和院墙都是用混合了杂麦秆的土坯垒成,木质房梁上铺一层芦苇席,抹一层泥土挂上土红色的瓦,便搭建而成,院子里有东屋或西屋作为饭屋,有的人家就搭个棚子,当然都是很简陋的,常年的烧水做饭,烟熏火燎,饭屋的四壁又黑又暗。这些土坯屋秃头秃脑下粗上小显得矮胖,也许是泥土和秸秆混合的缘故,严密不透风,冬暖夏凉,但是下雨的时候容易受潮,庄子里盖房子没有规划,庄民们的房屋只是一家挨着一家,除了坐北向南大体相像外,新旧相间,夹道的多是土圪垃砌成的院墙、猪舍、鸡窝,那时没有路灯,一到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在黑不见五指的夜里,他们也决不会走错回家的路。这些土屋有的掩映在树丛里,有的完全稞露着,有的房子泥墙皮颜色亮快,有的则显岀晦暗和低矮扁塌。

      在村庄的最西边种植了一片疏落有致的果树林子。林子里的树长得七扭八歪,有些还可以用横躺竖卧来形容。冬日里,树木没了叶子,那造型便一目了然了,在夕阳西下时就给人种错觉,觉得它们像一群坦胸露腹,衣衫褴褛醉了酒的乞丐一样。

      在小饮马庄的西北角有一座寺庙,叫兴福寺,始建于宋代,在这片广袤敦厚的大地 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听老人们讲,过去的兴福寺香火旺盛,所在地小饮马庄及周边的大饮马、演马、彭王、小董等庄,都来朝拜。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兴福寺像一位老者,默默无语,见证着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

      这里有民国时期曾任陆军五师排长的王永兴、十八岁当私塾先生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在国民政府中曾任菏泽县县长的林茂和报考黄埔军校成为六期学员曾任李仙洲部队军需处处长的刘世昌;在这里也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民间扮玩有龙灯、彩船灯、云彩灯,在当地很有名气,自1952年成立的饮马小剧团,一直活跃在当地舞台,她们表演京剧、吕剧、歌剧。其中吕剧《井台会》《拾玉镯》、京剧《苏三起解》,自编自演的《给红军送年糕》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

      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对亲身经历的过往,记忆是深刻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不论白天的事,还是夜晚发生的事,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农村承包制和×××。

      月光像水一样从天空中泻下来,静静地洒落在农舍上。屋外,田里的蛙声、地里的虫鸣如潮,“呱呱”声、“嗡嗡”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从屋角的柴堆里,隐隐传来一阵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了一句话似的,让人感到惊奇和意外。

      小饮马庄

    • 0
    • 0
    • 0
    • 561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