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1
    • 康卫军:无话可说

      似乎卡壳成了一件斯通见惯的事情,只要还在写,只要还一直写下去,你就不得不时时刻刻遭遇卡壳的的尴尬。倒是有一句谚语,用在这里比较恰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甚至卡壳与读书没有本质的关联,这几天书不离手,就连火车上短短的三十分钟行程,也是在书中度过。不是惜时如金,而是被书中的情节打动。即使这样,也依然无法稳定的输出。

      娜塔莎不仅年轻漂亮,而且逐渐在情节中展露出光辉的人性。兵临城下,伯爵要举家逃往乡下,带走的东西装了八大车。住在家里的伤兵提出,也想搭乘他们的车子转移到后方,但车子已经被物品填满。

      伤兵哀求伯爵,伯爵夫人不同意,伯爵陷入两难的境地。娜塔莎力排众议,劝说家人,从车上卸下大部分物品,把车子让给伤兵。她对父母说:“车上装的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而那些伤员为国打仗,身负重伤。和那些可有可无的物品比起来,他们才更为贵重。

      书并没有看完,娜塔莎在我心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角色。她天真烂漫、单纯漂亮、热情似火,集所有年轻女性的优点于一身。又因为被别人诱惑,差点背叛未婚夫,和人私奔,显示出决绝和疯狂的一面。可在逃亡中,即使放弃自己最喜爱的私人物品,也要把马车空出来,带上那些伤兵一起走,展露了人性善良柔软的一面。

      所以认识一个人,不能因为他做一两件好事,或者做一两件坏事,就轻易定义这个人。应该为这个人留适度的空间,因为时间能检验一切功过是非。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这个世界既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人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但人的天性中掩藏着光辉的一面,需要在经历中和具体的事件中被唤醒、被激活、被点燃。

      很显然读名著,书中的情节无形之中也变成个人的经历。它能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不断审视自己,体会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可既然有了经历,有深切的感受,也产生了共鸣,捧着一本书爱不释手。按理说有感而发,却一再在写作时出现卡壳。

      听人说,大脑有自圆其说的功能,输入都是一些散乱的东西,像沙滩上零散的贝壳。那些精美的瞬间,感人的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都在大脑闪着光。想要使用它们,让它们自称体系,就得把它们捡起来,一个个串起来,才能形成漂亮的饰品。

      这个酝酿的过程需要时间,而大脑在输入这些东西后,需要整理、打磨、加工、补缺、甚至改变故事的原型,从而形成逻辑自恰的东西。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没有内化之前,大脑不会输出这些东西,所以出现“读了那么多的书,总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的困境。

      卡壳的根源是,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通过文字呈现到读者眼前,因而大脑处在、一种否定、逃避选择和酝酿的过程,因此出现卡壳。又或者大脑还在神游,而你想按暂停键,让大脑回到工作的状态,它在抵触,还没有平静下来。

      有位哲学说过:“读书是一门引导人潜能的艺术,在最深层次上则是一门诱惑灵魂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其本质是唤醒灵魂,使之在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阅读到写作的唤醒,必然存在一个时间差。

      有一位作家谈读书与写作的转化问题,他说:“读书开始时收获并不大,甚至并没有收获,短则需要三年五年,长则需要十年八年,之后读书逐渐才能转化为一种稳定有效的输出。那现在就不写了吗?不读了吗?显然不是。

      我最佩服的作家有两位,一位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一位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这两位作家都是当代的高产作家。林清玄去世的时候,他写的书,垒起来比他的身高还高出许多,而村上每天固定输出十页手稿,大约四千字左右,四十年如一日。

      当然写作不仅是一种能力,需要打磨,还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非凡的勇气。随随便便写一两篇文章容易,可要保持稳定的输出,每天一篇、每天写好几千字,对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没那么简单。特别在我持续写作以后,这种体会就愈加深刻。

      没有持续写作以前,觉得写作需要灵感。灵感来了好好写,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必须等着灵感。可灵感总是不来,对着电脑发呆,几分钟之后,竟然东拼西揍也能写出一些东西。可那实在称不上文章,文法不同、立意不明、层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完全是一种自话自说。

      就像几个坐在一起漫无目的的聊天。你东扯一句,我西拉一句。形式上围绕一个中心,其实是各倒各的苦水。也终于明白,无论是写作还是说话,有含金量或者有用的话很少,大部分都是废话。写的多了,写的久了,也能写出几篇感觉很好的文章。

      有句话说的好“以量促质”,这也是这几年写作最大的体会。写作就像工作,到时候,打开电脑就写,不存在“灵感突发”,写不出来也正常,不是对自己期望太高,就是还没酝酿好,多给自己几分钟把思绪梳理梳理,就会慢慢好起来。

      每当写不出来,我会从心理上降低要求,开始自嘲,“你既不是职业作家,靠写作谋生。也不是大文豪,必须下笔如神,篇篇写出流芳百世的佳作。你就是个普通人,把写作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写不出来正常,写不出好的文章,也在情理之中。”

      当你为一件事情赋予重要且重大意义,那这种过高的要求很可能成为你的负累。因为你怕自己做不好,怕别人笑话,怕这一切影响到你的声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患得患失,因为用力过猛、因为在乎成败,很有可能做起事来动作变形。

      有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我比较认可,牛人把这种方式称为“漫游”。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反倒能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用在写作上也是一样。写什么、写多少、写多长时间、是有感而发、还是随心所欲,其实没啥关系,重要的是很快进入状态。

      对自己没有要求,常常是最好最舒服的姿势。无话可说的前提是,话匣子还没有打开,但钥匙一定不在锁孔上,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无话可说的时候,说几句无关紧要的废话也行。这其实就是一个找钥匙的过程,匣子一旦打开,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 1
    • 1
    • 0
    • 570
    • 十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0
      雨沫中级
      很喜欢康卫军老师的文章,老师是在公众号更新的,每天更新一篇,篇篇都言之有物,阅读之后受益匪浅。这样高质量的持续输出,需要大量的积累,才能够轻松的做到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