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老来难,老来难

      “老来难,老来难,千人膈应万人嫌。”小时候,听奶奶念叨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奶奶有九个孩子,父亲是最小的一个,自我出生起,奶奶便已是古稀之年。老人一生辛苦,八十多岁还要洗衣做饭,虽得善终,却也没享过清福。那时我还小,不懂人情冷暖,只是每当听到奶奶念叨“老来难”时,便觉得很是凄苦。

      小时候,来村里乞讨的老人很多,多是附近村里的孤寡老人。他们拿着编织袋,带着碗筷,拄着拐杖,挨家挨户乞讨,只要剩菜剩饭,不要钱财。若是有人给一晚热腾腾的稀饭,他们便千恩万谢。有个常来我们村乞讨的老大爷,我至今记得他的模样。

      他是隔壁村的老人,姓蒋,胡子花白,看起来很慈祥。因为和我家一个姓,我一直以为他是我们家远房的亲戚。每当他乞讨至我们家附近,奶奶总会和他聊一会,家长里短、人情世事,聊起来就是几个钟头。奶奶告诉我说,他是有儿女的,家里条件本就不好,儿女又不孝顺,只能出来讨口饭吃。说到这里,奶奶叹了口气:“老来难,老来难……”

      我八岁那年,爷爷去世。老大爷来到我们家,跪在爷爷灵堂前哭了好一阵。邻居们都笑:“这个要饭的也过来哭,想要点好吃的想疯了吧”。家人端来菜和馒头招呼他吃饭,他很高兴,笑起来很憨厚的样子。

      我知道,他来吊唁爷爷,不只是为了吃饭。后来,我去镇上读初中,听村里有人说他去了别的村继续乞讨,也有人说他死了。总之,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二十年过去,时代不同了,养儿不再是为了防老,也鲜有被赶出去的老人外出乞讨,即使有,也是行骗之人居多。

      但啃老愈演愈烈。

      一个亲戚,年少参军,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居住在一线城市。老人的儿子五六十岁,条件不错,儿女双全,但除了伸手要钱,丝毫不关心老两口的生活。老人八十八岁的年纪,本应在家颐养天年,却被儿子赶出家门,换了门锁。无奈,在离医院不远的地方租了套小房子,除了有个栖息之地,也方便老两口就医。

      老两口有儿女,有大把的钞票,还有每年数万元的养老金,那又如何?依旧无家可归。在我眼中,与上文乞讨的老大爷一般凄惨,只不过经济条件好一些,少受一些生活之苦罢了。我又想起奶奶常说的那句话:“老来难,老来难……”

      看吧,“孝”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分年代,不分农村与城市,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我一直不明白,那些做儿女的,如何忍心将父母赶出门外,食不果腹、任人欺凌。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啊,怎会不知道为人父母的艰辛。他们也会在岁月中老去,儿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为当年的自己,若干年后,他们在承受自己种下的苦果时,真的不会有一丝悔意吗?

      百善孝为先,父母虽不是文化人,却将这五个字深深地刻进了我的骨子里。

      我为何要努力?大概是为了摆脱“老来难”的魔咒吧。

      记于2017年7月21日

      (完结)


        文:谢夫人


    • 2
    • 0
    • 0
    • 457
    • I'm安小厌九延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