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1
    • 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炊烟似一缕长长的丝线,一头牵着家乡,一头牵着我悠长的思乡之情。

      桃花簇簇有人家,寂历炊烟晚照斜。满眼芳春无处著,一机新锦濯烟霞。”桃花、人家、炊烟,穿行在宋代诗人孙觌七律诗句中,细品诗人的意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让已离开家乡多年的我心生惆怅。

      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满文军唱的《望乡》勾起了我浓浓的思乡情。

      我的家乡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这里林木苍翠,民风淳朴,一辈又一辈勤劳质朴的村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据资料记载,先辈们在清乾隆时期就已到此居住,到现在将近两百年时间。村民居住的房屋全部是木瓦结构,一排连着一排。据父辈们讲,这样的木屋需要炊烟的熏烤才能长久不腐,房前屋后的核桃、板栗同样因油烟的渗入,来年才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炊烟,是儿时最美丽的风景线。每当天空泛白之际,暮归的人们便开始做饭。随着柴火噼噼啪啪的响声,淼淼炊烟便穿过土炕、穿透房顶,慢慢升腾起来。一户、十户、二十户交相辉映,构成了烟的海洋。此时的炊烟,似云非云,似雾非雾,就像结在瓜藤上的果实,漫山遍野的连起来,彰显着生机和活力,呈现着无比的丰硕和繁盛。在炊烟的映衬下,父母的呼唤声、孩子的哭闹声、狗叫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曲曲乡村交响乐,小山村瞬间热闹起来。此时,坐下来歇息的父亲便将我揽入怀中,询问一天来在学校的收获,乘法口诀是否已经背熟,汉语拼音掌握得怎样。心中满是疼爱,在一问一答中,父子之间似乎达成一种默契,父子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厚……

      清晨,随着公鸡的喔喔声,小山村苏醒了。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穿衣下地,抱来一捆柴,烧火做饭,为我准备去学校的饭菜。那时我们在校一天上四五节课,需要从家里打包在学校吃午饭。灶台里燃起浓浓的火光,映着妈妈消瘦的脸庞和透亮的眼神,透露出一种坚定,一种执着,对未来瞬时充满了希望。房顶冒出的白烟,随着微风飘荡,一圈一圈的,慢慢地弥漫在村庄的上空。

      我的家乡地处大石山区,自然条件落后,要想跳出“农门”,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读书,走出大石山区。父母们立下誓言:再苦再累也要送子女上学。正是抱着坚定的信念,这里的孩子一拨一拨地“飞出”山卡拉成了“金凤凰”。此时,家乡的炊烟漫天飞舞,显得格外妖娆、格外耀眼,一缕缕的炊烟送走了一批批孩子走出深山,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正是在一缕又一楼炊烟的陪伴中慢慢长大,走出家门,到外地求学,不断走向远方。

      炊烟,是缕缕乡愁,牵着游子的心。炊烟,是淡淡思念,檫亮游子归乡的脚步。如今,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没有跳出“农门”的人们纷纷到外地务工,收入相当可观,他们大多在百色、田林、乐业等地建了新房,筑起了美满幸福的“新巢”,生活越来越好,最远的还在深圳定了居。故乡似乎越来越遥远,带着炊烟的味道似乎成了一种记忆。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家才是魂牵梦萦、日思夜想的地方,门前那棵被烧焦一半但依然挺拔的古树日日夜夜盼望游子的归来。每到过年过节,分散各地的游子又汇聚在一起,烧火,做饭,贴春联,祭祖……话不玩的思乡情,喝不完的思乡酒,做不完的思乡梦,醉里梦里依然是故乡那一缕缕淼淼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是我见过最美丽的风景。无论我走到哪里,一缕缕炊烟,是一盏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照亮我前进的脚步,给我一生的温暖。

       

    • 0
    • 1
    • 0
    • 627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0
      乡愁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