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人生》读后感

      路遥,出生在一个陕西的贫困的农民家庭,却以个人的奋斗和执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他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力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路遥也因此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他较早发表的《人生》这本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他整体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体现着路遥对八十年代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反思,给我们完整地还原那一段岁月中人们的奋斗和追求的东西,给我们以不同时代人们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对人生价值思考的共鸣和碰撞。
      对于《人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来思考。
      首先是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人生》从主人公高加林的失业开篇,辅以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涌动为背景,暗示社会的变革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冲击,而且开头便是高加林和父母对失业的不同观点,也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随着故事发展,高加林因为二爸高玉智的归来而“走后门”当上通讯干事,最后却也因为被揭发“走后门”而失业,表现了旧的关系管理方式的崩溃以及新社会对这种方式的强烈抗拒。
      其次是爱情观念的矛盾冲突。从最开始高加林和巧珍的“门不当户不对”的恋情被双方父母所阻拦,再到高加林因为工作风生水起嫌弃巧珍而分手,最后因为被揭发失业而追悔莫及。上一辈的门户之见、物质与情感的追求矛盾、以及知识交流与真挚陪伴的选择,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后高加林的情感悲剧,“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 一塌糊涂……”而这一切其实是因为物质快速发展与社会观念迟滞的不匹配造成的。
      最后是价值选择的矛盾冲突。在教师职务被撤时高加林的痛苦、悲哀、难受和他通讯干事工作风生水起时的兴奋、得意、欢快形成鲜明对比,在主流观念的裹挟中,在长期形成的自尊甚至虚荣的心态中,高加林执着于优越轻松的生活而对本身农民的的身份感到羞耻,对与黄亚萍的“知识”对话感到自得而对巧珍朴实的家长里短感到尴尬,变革的社会思想没有完全转变,导致了人们观念上的迷茫和混乱,到最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重新在后悔中认识自己。
      读一本好书,总是给人思想的洗涤。现在我坐在桌前,重新读这本八十年代的作品,依旧能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对于现在的我们,《人生》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是在于它唤醒我们反省自己、看待生活、选择人生的思考,给予我们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的启发,尤其是对社会大变革时期青年的人生追求和奋斗方向的描写,对于我们身处当今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青年何去何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也希望我能不像高加林那样生活,迷茫地走着、被迫地选择、后悔地回首,而是能够走好自己的路,理智而奉献地生活,最后不管有没有成就,至少没有后悔和遗憾就是幸福吧!
      《人生》读后感

    • 4
    • 0
    • 0
    • 620
    • 珍惜每一天鞠远意莫笙破晓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投稿
    • 任务
    • 风格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